2016年天津财经大学814法学综合2之《法理学导论》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比较自治条例和地方性法规的审查程序。
【答案】(1)自治条例及其审查程序
自治条例是指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制定的综合性的规范性文件。其生效程序是:自治区的自治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报省或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
(2)地方性法规及其审查程序
地力一性法规是指具有立法权的特定地力一人大及其常委会因执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需要以及针对自身权限范围之内的地方性事务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即可; 市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需报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方可生效,并由批准机关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
(3)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①备案机关的差异。地力一性法规需要报国务院备案,而自治条例没有这方面的规定。
②省级国家权力机构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批准程序的差异。自治区制定的自治条例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生效,而地方性法规只要不与宪法和法律相冲突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即可。
2. 简述我国宪法中公民平等权保障的主要内容。
【答案】宪法上的平等权是指公民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给与同等保护的权利。我国宪法关于平等权的规定的内容主要有: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保障妇女的权利。第48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第2款规定:“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
(3)保障退休人员和军烈属的权利。第44条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第45条规定第2款规定:“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
(4)保护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第49条第1款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第4款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5)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正当权利。第5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华侨的正当的权利
和利益,保护归侨和侨眷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3. 执法上的合理性原则包含哪些内容?
【答案】(1)执法的合理性原则是指执法主体在执法活动中,特别是在行使自由裁量权进行行政管理时,必须做到适当、合理、公正,即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和目的,具有客观、充分的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与社会生活常理相一致。
(2)执法的合理性原则是合法性原则的补充和发展,也可以说,它是在合法性原则的层面上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执法的合理性原则内容包括:
①公平、公正原则。
②平等原则,即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其基本内涵是相同案件相同处理,不同案件不同处理。 ③正当裁量原则,即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裁量决定的过程中,所追求的目的是适当的,或者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裁量决定的时候应该考虑相关因素,不能考虑不相关因素。
④比例原则,即执法主体在从事侵害公民权利的行为时,不仅要有法律依据,而且必须选择对公民权利侵害最小的方式行使之,行政行为应该合乎比例的、是恰当的。
4. 简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汇率问题的规定。
【答案】IMF 下对于汇率问题的主要规定是:
(1)固定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与美元或其他货币保持固定汇率的制度。固定汇率(fixedexchangerate )是在金本位制度下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通行的汇率制度,这种制度规定本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维持一个固定比率,汇率波动只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由官方干预来保证汇率的稳定。
(2)浮动汇率制度是指汇率完全由市场的供求决定,政府不加仟何干预的汇率制度。鉴于各国对浮动汇率的管理方式和宽松程度不一样,该制度又有诸多分类。按政府是否干预,可以分为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按浮动形式,可分为单独浮动和联合浮动。按被盯住的货币不同,可分为盯住单一货币浮动以及盯住合成货币。
二、论述题
5. 案情:汪某在上班期间突然发病,后被诊断为脑出血。之后,王某多次向A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申请工伤认定,均被以超过受理时效为由而未予受理。汪某不服,依据《工伤认定办法》第19条向A 市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A 市人民法院判令A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应依法受理并认定汪某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A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不服此判决,向B 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要求撤销A 市人民法院的判决,原因是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53条规定,A 市人民法院在汪某没有申请行政复议之前无权受理此案。
法条:
(1)《工伤认定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7号部令)第19条:“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用人单位对不予受理决定不服或者对工伤认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2)《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40号)第53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一)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 ……” 问题:
(1)从法律规则设定的行为模式的角度来看,《工伤认定办法》第19条规定的内容属于什么规则?
【答案】按照法律规则设定的行为模式或内容的规定小同,可以将法律规则分为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本案中,《工伤认定办法》的内容属于授权性规则,因为它授予了公民选择的自由。
(2)从法律渊源的角度来看,《工伤认定办法》和《工伤保险条例》属于什么? (4分)
答:《工伤认定办法》由部委制定,因而属于部门规章; 《工伤保险条例》由国务院制定,因而属于行政法规。
(3)如果《工伤认定办法》和《工伤保险条例》关于行政复议是不是行政诉讼的前置条件上规定矛盾,那么应该应用什么原则进行解决? (3分)如果你是B 市法院的法官,请写出你的规范推理的过程。
答:①因为《工伤认定办法》和《工伤保险条例》属于属于效力不同的规范性文件,如果_者发生矛盾,应当适用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原则解决。
②推理过程如下:在工伤认定时,行政复议是否是行政诉讼的前置条件问题上,《工伤认定办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发生冲突,由于《工伤保险条例》属于行政法规,而《工伤认定办法》属于部门规章,前者的效力高于后者,根据上位法由于下位法的原则,应当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即在工伤认定时,行政复议是行政诉讼的前置程序。
6. 传统国际法上的领土取得方式及其在现代国际法上的地位。
【答案】领十是指处于国家主权支配之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是国家行使主权的范围和空间,国家行使主权的对象,是国际法的客体。
传统国际法中将领土的变更方式分为先占、时效、征服、割让、添附五种。
(1)先占
传统的国际法认为,先占作为一种法律行为,必须具备几个方面的条件:①先占的主体必须是国家,即先占是一种国家行为,只能以国家名义进行。②先占的客体必须是无主地。③先占必须是有效占领。在当今世界,以先占的方式取得领土主权几乎不可能了。目前,除了两极地区等国际法进行特殊规定的地区之外,世界上己几乎不存在无主地。因此,以先占的方法取得领土在现代社会中并不适用。
(2)时效
时效是指一国对他国领土进行长期占有之后,在很长的时间内,他国不对此提出抗议或反对,或曾经有过抗议或反对,但已经停止了这种抗议或反对,从而使得该国对他国领土的占有不再受到干扰后取得他国领土。由于国际法上的时效占有在取得方式上并不限于国内私法中规定的善意占有。同时,与国内私法中具体的时效期限的规定相比,国际法上的时效占有也没有固定的期限,而是以“合适”等模糊的词汇予以规定。面对这种状况,国际社会对时效取得这种方式争议很大,因此,传统国际法领土变更方式中的时效不能被现代国际法认为构成国际领土变更方式公认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