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845土地资源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阐述如下基本概念:土地类型、土地资源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结构。
【答案】(1)土地类型,是指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成的一种类型组合。
(2)土地资源类型,是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3)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它们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它是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影响下,经过人类劳动干预而形成的产物; 第二,在空间分布上它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但不一定连片,可以重复出现; 第三,在时一间上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特点也有明显的动态变化; 第四,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
(4)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区域内各类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2. 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案】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保护和对土地资源的质量保护。
(1)对己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耕种、保护培养,并要节约用地,要防治土地沙化、盐碱化; 对己开垦的土地,如山地、海涂等必须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做出全面安排和统筹规划,使海涂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2)对已经破坏或退化的土地,确定待复垦土地被破坏的类型及其程度; 待复垦土地在被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生产潜力; 复垦土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应用机械的可能性; 社会环境条件和经济因素等具体情况并编制土地复垦整理方案。完成土地资源的可利用状态的恢复。
目前我国最重要的保护内容是对耕地的保护,尤其是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对基本农田的保护不仅包括保证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还包括保证基本农田质量不减退。
3. 试述FAO 的土地适宜性等级的分类方法,并说明它与美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分类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1)FAO 的土地适宜性等级的分类方法
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6年推出《土地评价纲要》,其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系统采用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业级、土地适宜性单元四级分类制。它包括定性的和定量的、
当前的和潜在的适宜性分类,而且对可能选择的每一种土地用途都分别进行分类,如在一地区的某一地块,对农业、畜牧业或林业都适用,那么就要对这3种土地用途的每一种分别进行适宜性分类。
该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是一种解释性分类系统,它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土地利用种类的土地适宜性分类,而且始终保持一定的结构,即具有相同的分类类目,每个类目在应用于不同的土地利用种类时,仍保持它在不同的分类范畴中的基本含义。该系统采用逐级递降的四级分类法:
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
(2)它与美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分类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对上一级评定结果的补充解释。 联系:都是采用逐级评定的方式。采用逐级递降的方式对土地进行评定,下一级的评定结果是
区别:两者的评价目的不同,一个是对土地的利用潜力进行的评价,一个是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案对该方案使用下土地利用的适宜性进行的评价; 因此,在评价时,土地适宜性评价只需考虑该土地对特定土地利用用途的适宜性,而土地潜力评定需要考虑对所有可能的土地利用用途的适宜性。
4. 土壤因素对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和类型分布的意义。
【答案】(1)土壤是重要的农业资源,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它的类型及其分布、理化性质及生产能力均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土地资源的特性、开发利用方向及其生产力的高低。因此,对土壤因素的评价往往是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特别是对于平原地区来讲更是如此。
(2)土壤剖面、土壤厚度、土壤有机质、土壤质地等土壤中的基本环境都会影响土壤的质量,进而对土地的质量产生影响,土壤的肥力、土壤的水分、土壤的适宜性等形成的综合性状构成土壤的地带分布,即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研究土壤的分布规律,对土地进行适宜植物生长的相关分类,对于土地的有效以及持续利用都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5.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土地资源学的完整体系,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主要包括对土地和土地资源这个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和剖析; 对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的研究;
以及系统分析土地资源各个构成要素对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综合质量和利用的影响规律,即研究各自然要素与土地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
(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研究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是土地资源学的重要内容。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都具有很大的变异性,决定了土地资源的空间变异性很大。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宏观规律性和区域特殊性。
(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是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方法过程。
(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
土地资源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就是要计算土地自然生产力和土地经济生产力两种土地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地上生产的食物可能养活的人口数量一一土地人口承载力进行定量研究,以便合理的协调人地关系,为土地利用的中长期规划、土地资源保护政策、甚至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主要应包括区域土地利用优化模式研究和区域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两个方面。
(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土地资源保护应该包括对土地资源数量上的减少控制和质量上的退化防治。土地资源管理是为了确立并巩固与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以及监督土地利用而由国家制定的包括法律、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措施,土地资源管理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各项管理措施的制定、管理体系的建立、管理措施的实施等的方法论上。
6. 土地经济评价中为什么要进行现金流量贴现分析?
【答案】(1)土地经济评价具有三个明显的经济学特性
①土地经济评价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生产消耗及价格均容易随时间而变化价格的短期变化而引起的改变可以利用平均价格而避免,但长期的价格波动所产生的影响很难预测,因此,经济评价的结果只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有用,当市场形势和价格发生变化,其结果就必须进行更正,甚至需要从新评价。
②有的土地经济评价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假设为前提。如对于长期的投资或收益,要假设资金的利息或贴现率; 对于长期性的工程项目,要对工程的寿命进行假设。
③评价过程中,更加关注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如土地的产量或产值、土地的区位、土地的集约化水平等。
(2)现金流量贴现,是在假设利息和工程寿命的情况下,将未来的投资、成本费用或收益采用一定的公式换算为现在的价值(现值)的一种分析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在经济评价中要进行现金流量贴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