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武汉大学历史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士家制
【答案】士家制是三国曹魏推行的军事政策。为保证有足够的兵源和防止士兵逃亡,规定士兵及其家属另立户籍,称为“士家”。士家集中居住邺城一带,由军营或郡县管理,社会地位很低。士家的子孙必须世世代代当兵,娶妻一也必须是士家的女子。士家制保证了曹魏时的兵源,是曹操称霸北方的重要条件。
2. 周公旦
【答案】周公旦,又称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西周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
,也是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他辅佐武王消灭周朝; 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元圣”
武王之子成王即位后,周公摄政,武庚联合三监管叔、蔡叔和霍叔叛乱。周公率大军东征,三年后平叛,使周朝的统治扩展至东方沿海地区,黄河流域尽入周朝统治范围,周王朝灭商的事业至此最终完成。此后,周公营建东都洛邑,巩固东方。周公还制礼作乐,进行分封,治理国家。周公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3. 羁糜府州
【答案】羁糜府州是指唐代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还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但必须接受唐代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都护府的监领。体现了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也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全国大一统局面的巩固,促进了各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4. 《九章算术》
【答案】《九章算术》是指我国现存最早的算学著作,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约成书于东汉前期,全书共分九章,搜集了246个数学问题的解法。该书内容十分丰富,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不仅最早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数四则和比例算法。还有首先记录了盈不足等问题,“方程”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同时记载各种面积、体积的算法和利用勾股定理进行测量的问题,以及开平方、开立方的方法。它是一本综合性的历史著作,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5. 柜坊
【答案】柜坊是指唐代出现的专门经营货币和贵重物品保管业务的店铺。跟现在的银行要付给存款人利息不同,而柜坊则不仅不付息,存放者还要向柜坊缴纳租金。但柜坊的存在使得原来长安的生意人不必携带大量的铜钱,方便了远方客商的贸易活动。它是由邸店衍生出来的,在唐玄宗开元初年已出现。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早几百年。在唐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柜坊便在一些大城市兴起,其经营业务即代替客人保管钱物,向客人征收一定钱物的柜租,客人可以凭书帖或信物支付钱物的机构。此机构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6. 三家分晋
【答案】三家分晋是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三家联合灭掉了同为晋国四卿的智氏,三分晋公室领地,并于公元前420年暗杀了形同虚设的晋幽公,由此韩、赵、魏分别建立了独立的政权。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晋侯沦为附庸,史称“三家分晋”。公元前376年韩、赵、魏最终废除晋静公,三分其残余领地,晋灭。“三家分晋”成为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7. 永嘉南渡
【答案】永嘉南渡是指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的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迁徙浪潮,北方汉族人民为逃避战乱和民族冲突,纷纷举族南迁,大量人口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又称“南渡之变”。中原民户有超过百万人迁至长江流域,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士大夫阶层和贵族阶层,南迁时间持续了两个世纪之久,是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次人日南迁的高潮,它在客观上促进了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发展,为之后江南一带以及整个南方的大开发奠定了基础。
8. 宣王中兴
,厉王死【答案】宣王中兴是指西周宣王统治时期出现的中兴局面。共和十四年(前828年)
于氦,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宣王任用召穆公、周定公、尹吉甫等大臣,首先整顿内政,安定社会秩序,进而对周边的民族展开斗争。自西周中叶以来,西北地区的戎、狄、脸貌诸族逐渐强盛,而地理位置上临近西周王豁,故已成为周室的主要威胁。宣王多次对上述诸侯进行征伐,俘获甚众; 同时对东南淮夷、南方楚国作战,也数次获胜。为巩固战果,宣王还续行分封,在邻地边区又建立了一批诸侯国。在内政方面,宣王广开言路,积极听取下属的意见,使王道已衰落的周朝王室得到一时的复兴,其在位46年,到后期国势又走向衰退。
9. 韩非
【答案】韩非,韩国人,战国末年著名思想家,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收集
,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从不同角度提出在《韩非子》一书中。法家的代表商鞅重“法”
加强君权的主张。而韩非认为,要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法、术、势缺一不可。“法”是指成文法令。“术”是指国君操纵臣下的手段,“势”是指国君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他主张把法、
术、势结合起来,以加强中央集权制。他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功利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故他的思想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
10.高平陵事变
【答案】高平陵事变又称为高平陵之变或正始之变是指司马爵消灭曹魏宗室势力的军事政变。魏明帝之后,世家大族的代表司马靓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逐渐控制了军政大权。嘉平元年,曹爽等陪同曹芳出洛阳城南拜渴明帝高平陵,司马爵乘机在洛阳发动政变,把曹爽集团一网打尽,夺取了朝中大权,曹爽等人被诛灭三族,司马爵取代曹爽操控傀儡魏帝曹芳。此事件是魏国建立以后的一次重大政变,为日后司马炎代魏立晋奠下了根基。
11.大礼仪
【答案】大礼仪是指明武宗死后无嗣,由堂弟朱厚熄继位,在立庙时,针对如何称呼生身父母而引起的争议。朱厚熄,庙号世宗,年号嘉靖,兴献王之子。世宗继位后,欲尊生父兴献王为帝。首辅杨廷和等认为,继统同时要继嗣,应尊孝宗为皇考,生父只能是皇叔考。中下级官吏张璁、桂萼等人为了个人仕途,迎合世宗的心意,提出“继统不继嗣”,主张仍以兴献王为父,追尊为帝,而以孝宗为皇伯考。这就是“大礼议”之争。斗争的结果,杨廷和罢官。张璁成为内阁首辅。
,庙号“睿宗”,拊于太庙。大礼仪事件结束。 嘉靖十七年(1538)追尊皇考献皇帝(即兴献王)
12.长平之战
【答案】长平之战是指战国后期秦赵之间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前后耗时三年。公元前260年,秦攻韩,义与赵国争夺韩国的上党郡。秦赵两军在长平展开决战,秦将白起击破赵军主力,杀赵将赵括,大败赵军。赵军损失四十万余人,从此一蹶不振,无力再与秦国抗衡。此战后秦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其统一中国的进程。故此战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
二、简答题
13.清朝前期君主专制集权强化的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答案】(1)清朝前期君主专制集权强化的内容:
①进一步尊君卑臣,使君臣关系主奴化。明大臣四拜或五拜,清大臣始有三跪九叩之礼。明大臣可以侍坐,清大臣则奏对无不跪。明帝对六曹答诏皆称“卿”,清则称“尔”。清满族大臣上皇帝的奏折,多自称“奴才”,后影响到许多汉臣亦如此。
②顺治时继承明朝的内阁制和六部制,但有两点不同:a. 在长官任用上实行满汉复职制。改顺治时的满尊汉卑为满汉一体,令复职制走向平衡,借此拉拢汉族官吏。b. 改革议政王大臣会议。这是满民族制的延续,显示出清前期制度有明显的满族贵族色彩,以贵族特权来剥夺内阁权力。顺治亲政后削弱该会议权力,由皇帝掌握正黄、镶黄、正白旗,并下令贝勒不得领有各旗。康熙即位后设立南书房,从翰林中挑选有才干者为皇帝起草机密文件,处理机密事务,架空了议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