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1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矛盾的普遍性
【答案】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 自在世界
【答案】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这一概念包含着两重含义:
①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产生前,客观的自然界早就独立地存在和发展着了,这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先在世界。
②自在世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自然界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是无限的,永远存在着人类活动尚未达到的部分,即尚未被人化的部分,世界的这一部分仍然属于自在世界。
3. 矛盾
【答案】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所固有的两种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4. 客体非对象化
【答案】客体非对象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在生产实践中,主体一方面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输出改变着客体,同时也需要把一部分客体作为直接的生活资料加以消费,或者把物质工具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生命活动之中。这些都是客体向主体的渗透和转化,即客体主体化。实际上,人通过改造对象的活动消化精神产品,使之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也是客体非对象化,即客体主体化的表现。
5. 社会的经济结构
【答案】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以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为基础的,生产力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所以,社会经济结构就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6. 物质
【答案】物质指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着无限多样的形态,无穷的变化发展,但归根结底都是客观实在的外在表现,都是物质的外在表现。
二、简答题
7. 学习质量互变规律原理有什么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答案】(1)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也称量变与质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了
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通过量变和质变表现出来的。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或两种基本状态,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①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是质变的准各,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无限地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②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飞跃过程。如果没有质变,量变本身最终也会为旧质的框架所局限而陷于停滞。质变打破了限制量变的旧框架,这就巩固了量变的成果,使量变在新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同时,质变使量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在新质的结构内,开始了更高层次的新的量变,使量变有了新的形式、新的广度和深度。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说明,事物的发展总是先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临界点超出了度,就导致质变,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质变又引起了新的量变,这是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的无限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
(2)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质、量作为规范事物存在的基本范畴,转化为方法论就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及其统一。在学习、工作中,我们要运用质量互变规律,促进我们的学习和工作的不断提高。
①注意量的积累;
②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③坚持适度的原则;
④坚持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统一的原则。
8. 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含义: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具有两层含义:
矛盾着的对立面的互相依赖性。矛盾着的每一方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都同对立一方彼此互相依赖着。矛盾的一力一必须以另一力为媒介,一力一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中的仟何事物和现象,无一不是作为这样的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问的相互贯通性。矛盾的双方不仅互相依存,而且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存在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即相互贯通性。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相互否定、相互限制、相互离异、相互分化等,这些都是矛盾斗争性的具体形式,从不同侧面表现着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的含义。
(2)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矛盾双方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在统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展。对立面的相互的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这是任何矛盾得以存在的前提。同样,对立一方的发展也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因为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过程是在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中实现的; 对立面相互依存的同一,是发展中的同一,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不是脱离对立面的孤立发展。 其次,矛盾双力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那些对立面之间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的矛盾是这样,那些对立面之间存在根本利害冲突的矛盾也是如此。在一切矛屑中,对立双方总是包含着可以彼此利用的某些共同因素。一切新事物的发展,都要利用旧事物中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某些因素。同时,矛盾双方的每一方也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再次,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发展是一物转化为他物,但不是转化为别的东西,而是转化为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转化。离开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具体同一性,就无法确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②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力一力量的变化。矛盾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矛盾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对命面的相互斗争所推动的。在对立面的斗争中,双方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性,为对立面的变化,为事物的质变进行量的准备和创造条件。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当矛盾双方力量的发展在斗争中沿着各自的方向达到它的极限时,就只有通过斗争才能突破这个极限,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一事物变成他事物。当旧的生产关系再也不能容纳已经发展起来的生产力的时候,就要变革生产关系,即突破原有的旧生产方式存在的界限。事物的质变过程,就是原有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彻底分离的过程,是矛盾的斗争性得到彻底贯彻的过程。
9. 事物变化的多向性有哪些表现?
【答案】事物变化的多向性主要表现为三种方向的运动:
(1)单一水平的运动,即同一等级运动形式之间的变化;
(2)下降的运动,即从高级形式向低级形式、从有序向无序、从较复杂向较简单的变化,如化合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