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6哲学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辨析题

1. 认识的真正仟务是获得感性经验。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阶段。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表面、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不能起到为实践服务的作用。而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全面和内部联系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的作用。认识的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达到思维,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队识。为此,就必须由感性队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认识的真正任务是获得理性认识。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力法论,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方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科学之科学”是旧哲学的传统说法,旧哲学认为哲学的对象包括整个世界,哲学是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夕,各门科学是哲学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研究对象问题,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

3. 静止就是不运动。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静止就是不运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辨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事物处于量变和位置相对不变状态下的运动。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处于辨证统一之中,绝对的运动要通过相对的静止表现出来。

4. 感性认识是在亲身实践中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得到的,理性认识则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形成的。因此,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答案】该观点是小全面的。具体分析如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因而都属于认识范畴,都是人的认识所必需的,是不可分割的。

然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又是有区别的。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事物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不能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特性; 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能够深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感性认识是在亲身实践中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得到的,理性认识则是人文们借助抽象思维形成的。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的说法是不全面的。

二、简答题

5. 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答案】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又称为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而改造世界。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如下: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的活动中预定的蓝图、目标、活动方式和步骤等. 都体现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意识活动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

(4)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6. 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

【答案】(1)生产关系的内容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②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2)生产关系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前提决定的,所以是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当然,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表现在当它们适应所有制性质的要求时,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巩固、发展的作用,反之,就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削弱、瓦解作用。

7. 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2)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

(3)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为: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广大的劳动群众。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还直接参加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尤其是人民群众中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或精神生产过程中起到了非常突出的作用,他们中产生了小少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却不会随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和完成,而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

8. 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案】(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定义

①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②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是社会经济结构。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即生产力的性质、水平不口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a.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

b.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本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便由新变旧,走向自己的反面。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9. 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 它的两个特点是什么?

【答案】(1)辩证的否定观的含义

辩证的否定观是建立在对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理解上的。辩证的否定是指这样一种否定,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2)辩证的否定观的两个特点

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