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文学610艺术学概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四品(四格)

【答案】四品是古代画论术语,是评画的标准之一。如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中把评画的标准分为神、妙、能三品,外增逸品。到北宋黄休复的《益州名画记》分为逸、神、妙、能四品。神品——中国画术语,指品评绘画艺术的一个等级。神品的作品不仅能达到外在的形似,而且能达到画家主观精神与物象内在气质的合二为一的境界。妙品——亦称“妙格”,中国画术语,指品评绘画艺术的一个等级。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分析妙格“所谓能格,指的是形似的精能; 所谓神格,则指的是传神,指的是气韵; 而妙格是介乎二者之间,忘技巧而尚未能忘物之形似; 得气韵之体,而尚未能得气韵之全。”能格——能,指精能; 能格作品注重客观描绘物象,得其形似。逸品——亦称“逸格”,中国画术语,指品评绘画艺术的一个等级。最早见于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其在张怀瓘《画品断》分为神、妙、能三品之外又置“格外不拘常法”的“逸品”。至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中置“逸格”于三格之上。之后逸品成为中国文人画的最高典范。

2. 审美效应

【答案】审美效应是艺术欣赏活动具体运作的结果,也是艺术欣赏的作用和目的。艺术欣赏活动最为显著的审美效应是能够产生共鸣,并能陶冶欣赏者的情操,净化他们的灵魂,深化人们的哲思,提高其精神境界。

3. 异质同构

【答案】异质同构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核心,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觉组织活动和人的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这就是异质同构。该学说综合运用了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整体论,综合了心理实验与其他相关科学的研究成果,但其学说忽视了社会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对人的情感活动、审美活动的影响,有其局限性。

4. 题材

【答案】题材是艺术家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提炼和概括的内容。题材来自社会生活,但又经过了艺术家的选择和加工,成为作品主题得以表现的基础。广义的题材是指艺术作品中所表现、描绘的生活、情感的范围或性质,也称取材范围。狭义的题材是指构成作品内容的基本材料,也就是作品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活形态。在小说、电影、绘画等作品中,题材就是指作品所具体描绘的事件、人物和故事。

5. 艺术思潮

【答案】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在艺术领域中出现的新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倾向的一股潮流。艺术思潮往往具有两个特征:新的艺术思想,其中包括新的创作主张、创作倾向、艺术手法及体现出的风格特色; 形成影响广泛的群体性潮流,表现为在一定艺术思想和创作倾向下的群体性活动。如批判现实主义文艺思潮、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等。

6. 艺术文化学

【答案】艺术文化学是一门以整个人类文化为参照系来探讨艺术问题、研究艺术现象的综合性学科。艺术文化学属于艺术分支学科,处于普通文化学和普通艺术学的交叉领域,它重点研究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中所具有的地位、作用,以及艺术与其他文化现象如哲学、宗教、道德、科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7. 妙悟

【答案】妙悟是文艺美学术语。“妙”、“悟”早见于六朝文献,为当时玄学、佛家常用词汇。佛教用语时意为从迷惘状态中解脱开来,以直觉感知本体的心理过程与境界。后泛指对某一事物本质的直观领悟,或对于某一艺术意境深邃内蕴的透彻理解和评味。故严羽说:“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8. 阎立本

【答案】阎立本,唐代著名画家,长于绘画、工艺、建筑,尤其擅长于肖像画与历史人物画。他的绘画,线条刚劲有力,神采如生,色彩古雅沉着,笔触较顾恺之细致,人物神态刻画细致,被誉为“神品”。阎立本长于刻画人物神貌,且擅长政治题材,代表作有《历代帝王图》、《步辇图》等。其中,《步辇图》描绘的是贞观十五年(公元六四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画中李世民威严而平和,端坐在宫女抬着的步辇之上,另有几位宫女为太宗撑伞、张扇。画面左边站立三人:红衣虬髯者为宫中的礼宾官员,其后身着藏服者为吐蕃使者禄东赞,最后着白袍者为内官。阎立本不仅再现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更鲜明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身份、气质和仪态。

9. 意境

【答案】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艺术中,意境是指艺术作品所创造的审美意象整体达到情与景高度融会、艺术家自我与客观物象实现深刻交流而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在长期的美学探讨的基础上,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出的意境说产生了重大影响:意境首先是“情景交融”,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对象之中,成为一种客观化的情感,即移情于景,借物抒情。意境不仅只是情与景的融合,而且也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

10.艺术美

【答案】艺术美是指经过艺术创造实践,把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加以概括和提炼,集中地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美是艺术创造的人类审美活动的结晶,是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集中、更典型。艺术美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不仅要反映社会和自然的美,而且要显示艺术家自我心灵的美。艺术美虽然源于生活,但并不等于生活,它是艺术家的独特创造,是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感情形象。

二、简答题

11.简述艺术创作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关系。

【答案】(1)二者的含义

形象思维是运用一定的形象来感知、把握和认识事物,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形象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一种思维形式。它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从发现和体验生活到进行艺术构思,形成艺术意象,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情境的整个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

抽象思维是运用一定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思维形式。

(2)艺术创作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关系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①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区别

a. 在思维的整个过程中,抽象思维始终离不开概念; 形象思维的过程则始终离不开具体的、感性的形象。

b. 形象思维伴随情感活动; 抽象思维不允许感情用事

形象思维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并要依靠想象、联想。形象思维的目的是要创造出真情实感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抽象思维要尊重客观事实,遵循严密的逻辑推理,不允许感情用事。

c. 形象思维则侧重综合; 抽象思维侧重分析

形象思维则更侧重于综合,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强调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通过事物的整体形象来把握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抽象思维侧重分析,可以孤立地研究事物的某个局部,揭示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质和规律。

d. 形象思维的结果是典型的艺术形象; 抽象思维的结果是概念、判断、推理。

②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联系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可以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相互交叉和转化、渗透,在思维活动中相辅相成,与灵感思维一起构成艺术思维。

形象思维是主要的、基本的,它具有整体性的特征,着重综合,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特征。抽象思维也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成为形象思维的必要补充,它主要侧重于分析,在艺术创作中要服从形象思维规律,有机融合于形象思维之中。二者在融合中共同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