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与视觉中心810文艺理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格尔尼卡》
【答案】油画《格尔尼卡》是毕伽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毕伽索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面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了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时民众的痛苦、受难和法西斯的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拖着畸形的腿冲向画中心; 左边是一个母亲与她己死的孩子,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那只断了的手上握着断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这幅画中给人印象深刻的“点灯眼”和“比目牛”成为日后毕伽索的代表形象。
2. 艺术符号
【答案】艺术符号是符号学文学批评的术语之一,语出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的《人论》。卡西尔认为“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或符号体系”,它是对“人类经验的构造和组织”。艺术符号与日常言语符号的差别不在手段而在日的,前者表现美感,后者表现概念。后美国学者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概念的符号”,她认为艺术符号不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更是浓缩情感记忆的生命精神。艺术符号具有任意性的特点,即声音与意义的结合是任意的,二者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完全是使用语言的社会集团自然而然地形成的习惯。
3. 艺术鉴赏
【答案】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元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艺术鉴赏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艺术鉴赏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严格来说,没有艺术鉴赏,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而艺术鉴赏又是其他一切艺术接受方式如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的基础。
4. 谢赫“六法论”
【答案】谢赫“六法论”是我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绘画实录的系统总结。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所举“六法”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六法”的具休内涵分别是:①“气韵生动”所表现的人类艺术家的艺术境界为最高,“气”是艺术家对自然中的生命力的感悟和灵现; ②“骨法用笔”,是指艺术家要具备图画中线条造型之绘画艺术的深厚功力; ③“应物象形”,是指艺术家“应物”创作时,把追求多元发散思维的抽象表现或抽象描绘视为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高阶艺术之表现形式; ④“随类赋彩”,是指为了表现或发
挥艺术家的不同“具象”、“形象”、“意象”和“抽象”等艺术思维与创作构思; ⑤“经营位置”,是指艺术家创作图画时所要进行的局部和整体的创作构思,及其所要达到或表现目的的全部核心之艺术品“创作思想”,包括艺术家所有的创作技法、技法和艺术表现力(具象或抽象)等; ⑥“传移模写”,是指艺术家描绘图画的艺术验证或艺术效果是否达到了艺术家自身要表现的艺术效果和图画视觉观众的艺术效果两方面。
5. 柏拉图
【答案】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生于雅典的大贵族家庭,生活在古希腊文明由盛至衰的转折时代,青年时代就学于苏格拉底,曾在雅典开辟了一个学园,专门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从事学术活动。柏拉图一生密切关注政治,“改造社会”始终是他思考的重心。他以“理念论”为中心,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柏拉图一生完成著作40多部,大多以对话的方式讨论哲学、美学、伦理、逻辑、政治等问题。其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想国》、《大希庇阿斯》、《斐德若》等著作中。
6. “师造化”理论
【答案】“师造化”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强调艺术与现实关系的理论代表。它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如隋代姚最在《续画品》中提出“心师造化”,唐代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师造化”理论在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上,并不否认“心”的作用,不排除主观情感意志的融入。它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7. 大屏幕
【答案】大屏幕是指直观式彩电或背投式投影电视中的屏幕。通常,屏幕的对角线尺寸在40英寸以上。随着科技发展以及显示的要求,大屏幕系统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大屏幕显示技术主要包括CRT 显示技术、LCD 显示技术、DLP 纯数字化显示技术、LCOS 显示技术、GLV 显示技术。大屏幕无缝投影显示的应用来源于指挥监控、视景仿真、立体影院系统,它是适应人们追求亮丽的超大画面、纯真的色彩、高分辨率的显示效果的这一需求而产生的,其在增大画面、提高亮度、分辨率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8. 意向物化
【答案】意向物化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将构思成熟的艺术意向表现为专供审美和鉴赏的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其实质是一种审美表现活动。这是艺术创作过程的最后完成阶段,也只有通过这一阶段,艺术思想才能成为为人所识所知的艺术品。
9. 新古典主义音乐
【答案】新古典主义音乐是20世纪初开始盛行的一种创作思潮,它主张音乐应回归到“古典”当中去。最典型作品有斯特拉文斯基的《阿波罗》、《妖女的亲吻》、《圣诗交响曲》等。这些作品
有的选自古代神话故事,有的采用中世纪宗教题材; 在音乐上力求模仿古代音乐风格,创作手法上则多运用现代技术。
10.非物质文化遗产
【答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等。
二、简答题
11.简述艺术发展规律的几种观点。
【答案】艺术是发展的,艺术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探讨艺术发展的规律是艺术理论的重要任务。在艺术理论的发展史上,绝大多数的艺术理论家都认为应当从两个方面探讨艺术发展的规律:第一,揭示艺术发展的客观过程,阐释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之间的联系,这是艺术发展的模式; 第二,探究艺术发展的原因,阐释艺术作品与社会发展原因的关系,这是艺术发展的动力。艺术发展模式论和艺术发展动力论主要表现为:
(1)艺术发展模式论
对艺术发展模式的探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①认为“草创——繁荣——衰亡”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史家,认为永恒不变的艺术是没有的,一切艺术的发展规律有如生命的发展一样,经历着“童年草创期——壮年繁荣期——老年衰落期”这几个阶段。这一学说确实揭示了艺术规律的某些方面。它可以使人透过艺术现象从宏观上把握据主导地位的艺术风格的发展脉络。但是,这种观点在论述艺术的发展时,必须首先设立一个明确的价值标准作为建构艺术发展阶段的根据,所以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片面性。
②认为“否定之否定”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否定之否定”是黑格尔首先提出的。黑格尔认为“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的发展过程。我们认为,“否定之否定”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它在艺术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绝不仅仅限于“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这一形式。另外,艺术发展是由无限多的阶段构成的,任何三个阶段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③认为“两极之间的变化”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黑格尔致力于艺术发展的客观描述,认为艺术发展的规律是“两极之间的变化”,这对立的两极就是“视觉的”与“触觉的”,艺术发展过程就是在对立两极之间的变化过程。20世纪瑞士艺术家沃尔夫林对艺术发展规律有同样的理解。虽然两人都极力声称自己对艺术发展规律的阐释不带主观色彩、不包含价值评价的纯客观的描述。但是把丰富多彩的艺术现象都压缩到他们所设定的对立两极之间的变化,便多少带有主观的牵强。
(2)艺术发展的动力论
关于艺术发展的动力问题,艺术发展史卜比较有影响力的是人性论的观点。人性论是随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