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之中级财务会计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双倍余额递减法
【答案】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指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后的余额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加速折旧法的一种,是假设固定资产的服务潜力在前期消耗较大,在后期消耗较少,为此,在使用前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从而相对加速折旧。
2. 持有至到期投资
【答案】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企业购入的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国债和企业债券等各种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购入的债券,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例如,按付息情况可以分为分期付息债券与到期一次付息债券。
3. 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
【答案】(1)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是指企业按照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对资产、负债进行会计处理后得出的在资产负债表中应列示的金额。资产的账面价值=资产账面余额一资产折旧或摊销-资产减值准备
(2)计税基础可分为两种:①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该项资产在未来使用或最终处置时,允许作为成本或费用于税前列支的金额。其公式为:资产的计税基础=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②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帐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一般负债的确认和清偿不影响所得税的计算。其公式为: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一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
4.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答案】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指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进行计量的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资产账面余额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资产负债表日,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时,应按二者之间的差额,调増资产的账面余额,同时确认公允价值上升的收益,将其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贷方;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时,应按二者之间的差额,调减资产的账面余额,同时确认公允价值下跌的损失,将其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借方。
5. 会计调整
【答案】会计调整是企业因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前期差错更正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而对会计记录和财务报表的调整。包括:①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者事项
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②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者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调整;③前期差错更正,前期差错,是指由于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下列两种信息,而对前期财务报表造成省略或错报。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指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有利或不利事项,包括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
二、简答题
6. 企业在建工程的工程用物资、待安装设备、预付工程款、工程管理费用、自营工程、出包工程、设备安装工程等分别应如何计价?
【答案】(1)在建工程的工程用物资:应按实际购买成本和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増值税计价。
(2)待安装设备:按设备的实际购买成本和专用发票上的増值税,以及预计的安装费用计价。
(3)预付工程款:应参照工程合同,结合实际工程进度来确定其计价金额。
(4)工程管理费用:应将工程管理费用按一定比例分摊到各个在建工程,然后再将分摊额计入在建工程成本。
(5)自营工程:按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全部支出,作为入账价值,包括购入及领用材料物资费用、人工及工程费用、借款费用和工程完工交付等相关费用。
(6)出包工程:按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全部支出,根据出包合同分次入账。
(7)设备安装工程:按安装该项资产实际支付成本分次入账,包括购入及领用材料物资费用、人工及工程费用、借款费用等。
7. 什么是经营成本? 请写出估算完整工业投资项目的经营成本的两种算式。
【答案】(1)经营成本指的是企业从事主要业务活动而发生的成本。
(2)经营成本是项目评价中所使用的特定概念,作为项目运营期的主要现金流出,其构成和估算可采取下列表达式:
①经营成本一外购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工资及福利费用+修理费用+其他费用。上式中,其他费用指的是从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中扣除了折旧费、摊销费、修理费、工资及福利费以后的其余部分。
②经营成本=总成本费用一折旧费一摊销费一利息支出
8. 股票分割与分派股票股利对企业财务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案】(1)①股票分割又称拆股,指的是股份公司用一股以上的新股交换一股流通在外的股份的行为,它对公司的资本结构、资产的账面价值、股东权益的各账户(普通股、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等)等都不产生影响,只是使公司发行在外的股票总数増加,每股股票代表的账面价值降低。
②分派股票股利只是将公司的税后利润或部分盈余公积金转化为资本,并不会导致公司的现
金流出,股东权益账面价值的总额也不发生变化。
(2)股票分割与分派股票股利对企业财务产生的影响不同,股票分割不对企业财务产生影响,而分派股票股利影响企业财务。其原因如下:
①分派股票股利。分派股票股利并不直接増加股东的财富,不导致公司资产的流出或负债的増加,因而不是公司资金的使用,同时也并不因此而增加公司的财产,但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的结构发生变化。分派股票股利后,如果盈利总额不变,会由于普通股股数增加而引起每股收益和每股市价的下降;但又由于股东所持股份的比例不变,每位股东所持股票的市场价值总额仍保持不变。
②股票分割。股票分割所产生的效果与发放股票股利近似。股票分割时,发行在外的股数増加,使得每股面额降低,每股盈余下降;但公司价值不变,股东权益总额、权益各项目的金额及其相互间的比例也不会改变。这与发放股票股利时的情况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9. 什么是财务报表附注?提供财务报表附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财务报表附注是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中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财务报表附注是财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
(2)提供财务报表附注的主要原因有:
①报表使用者对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理解的差异性。会计信息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反映,而这种“商业语言”最终是通过财务报表的方式来表达。财务报表使用者主要是投资人、债权人、政府有关经济管理部门、企业管理当局以及职工,还有供应商、顾客、行业工会,以及同行业竞争者等等。这些使用者所处的位置和利益关系不同,对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要求也就不同。所以,这就决定了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应有多样性的要求,也同时说明了单纯只有会计报表是远远不够的。
②现行财务报表不能完全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要。现行财务报表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如下:
a. 财务报表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质量资料。由于财务报表主要是借助货币计量单位来反映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的,因而,只能将那些能够数量化的会计信息反映在报表上,以表格的形式反映出来。
b. 财务报表上反映的信息都是历史的、过去的、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在一定情况下,历史的会计信息往往失去相关性。
c. 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往往删略了许多重要项目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很可能是分析财务报表时所必需的。比如分析应收账款这一流动资产的质量状况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周期、销售策略、应收账款的构成和账龄等情况(包括会计政策)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受现行财务报表的局限却不能反映这些内容。
③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以及变更的不确定性对报表使用者的影响。财务报表上反映的信息产生于可供选择的不同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对于每一类经济业务或事项,可以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