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619传播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hegemony )理论

【答案】“文化领导权”理论是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葛兰西提出的理论。其内容是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分子阶层,通过占有文化领导权,从而最终获得政权。按照葛兰西的理论,领导权的建立和破坏不像阶级力量冲突那样展现,而是看不见地、一点一滴地改变着每个人意识中的观点和意向。葛兰西指出,“文化领导权”的实质是要为某个统治阶级提供广泛的社会和群众基础及“合法性”因素,其中心环节是要争取被统治者的自发同意和拥护,其主要手段是对全社会实行文化、精神、政治的领导,通过长期渗透和潜移默化,从而广泛播撒到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各个角落。

2. 选择性理解

【答案】选择性理解是指受众总要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对接触到的信息做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使之同受众固有的认识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选择性理解是选择性定律的重心所在,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处理主要体现在选择性理解上。信息中包含的意义不是由传播者硬塞到受众手中的,而是由受众根据主观意愿自己从中发现的。即在对信息如何理解上主动权掌握在受众手中,而不是掌握在传播者手中。

3. 组织传播

【答案】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具体而言,组织传播的功能包括:①内部协调; ②指挥管理; ③决策应变; ④形成共识。

4. 拟态环境

【答案】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拟态环境’,,并首次使用"Pseudo-environment ”一词。根据李普曼的说法,拟态环境有如下特点:①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 ②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

5. 自由主义理论

【答案】自由主义理论又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是一种传播制度理论。该理论由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一书中最先提出,由约翰·密尔的《论自由》一书加以系统化。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坚持个人的重要性,依靠个人和理智活动能力,主张言论和出版自由,进而形成“观点的公开市场”。在此市场中,最好的思想总会得到承认,而最劣的思想则会失去作用。

二、简答题

6. 什么是大众传播的“共鸣效果’,、“累积效果”和“遍在效果”?

【答案】“共鸣效果”、“累积效果”和“遍在效果”是强调大众传播对社会成员环境的重大影响的三个概念。德国学者诺埃尔·诺依曼认为,在以电视的高度普及为特征的现代化信息社会,大众传播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表现在以下方面:

(1)多数传播媒介的报道内容存在着高度的划一性和类似性,容易在社会上造成“共鸣效果”。

(2)同类信息的大众传播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这容易使它们的影响沉淀下来,产生“累积效果”。

(3)大众传播是一种跨阶层、跨群体的传播活动,其信息抵达范围十分广泛,因而具有普遍的影响,产生“遍在效果”O

这三个特点使大众传媒为公众营造出一个意见领袖,而人们由于惧怕社会孤立,会对优势气候采取趋同行动,其结果,造成“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因此,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对人们的环境认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7. “混搭”模式下,新媒体带来怎样的变化?

【答案】“混搭”,是指人们在传播要素、市场要素的使用和配置上产生了一系列跨界之下的令人耳目一新和深具想象空间的种种搭配模式。这是中国传媒业自2004年以来经历拐点之后最为令人振奋的一种发展业态,“拐点”,意味着过去发展模式的终结,新的发展逻辑的开始。

跨界往往是和“混搭”相结合的,它带来的不是原有价值和市场逻辑的简单延伸,而是1+1)2的价值倍增效应。

(1)激活原有的“沉默价值’夕,形成范围经济的服务格局。品牌、渠道、客户资源,原本在传媒的单一化经营中都有其特定的单一化的角色与价值,其开发度和价值利用程度都是比较低的。引入新的市场要素和功能因素之后,有助于实现相关要素的多重角色、多重使用及其价值的多重开发,营造新的价值实现模式。

(2)拓宽原有的市场边界,谋取更大的市场版图。在“混搭”模式之下,由于有了更多的服务产品、服务方式的更多搭配与组合,便造成了一种建立在原有产品核心竞争力基础上的市场“泛化”现象一一人们有可能突破原有的市场边界去谋取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市场服务,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回报和更为丰富的价值实现方式。

由此可见,新媒体会带来传媒业结构的分化重组,不同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的界限会被打破,传媒业将会出现新一轮的资本和技术革命,媒体的业务和经营模式将超越现有模式,出现两极分化一一“全媒体”和更细分受众的专业媒体。

8. 说说《传媒社会学》中,“破碎的镜子”的本质意义。

【答案】《传媒社会学》中,“破碎的镜子”的本质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传媒对世界的反映是选择性告知的。

(2)传媒只讲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这些选择性意味着传媒塑造并控制着受众的知识和对问题的理解。

(3)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知来源于传媒传递给他们的信息,如果这些信息是不完全的,是具选择性的,那么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也就是不完整的。所以传媒的力量就在于它能够界定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知。传媒通过控制人们接收的信息来达成这一结果。

三、论述题

9. 现代资本主义是如何通过信息选择为统治阶级服务?

【答案】资本主义媒介在本质上是垄断资本或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工具。批判主义学派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的那种直接宣传己很难奏效,现代资本主义传媒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就是通过新闻或信息内容的选择,来潜移默化地为统治阶级服务。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传播内容中极力夸大资本主义社会的繁荣、民主和自由,制造“幸福生活”印象,灌输资产阶级价值观,以求增强社会成员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向心力。

(2)通过无休止地刺激人们的享受欲望和把他们引向娱乐领域的方法,来转移社会成员对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问题的注意力。

(3)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一一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变形为抽象、暖昧的“我们与他们”、“市民对官僚”、“温和的多数与好斗的少数”、“英国人(或美国人)与他们的敌人”的对立和冲突,抹煞阶级统治关系,抑制劳动阶级意识的成长。

(4)它们以传播通俗文化为名,实际上主要是选择通俗文化中落后的、对统治阶级有利的内容加以传播。例如,英国的劳动阶级中一方面存在着性别歧视、对知识分子的不信仟感、对皇室和贵族的崇拜以及宿命论等落后意识,另一方面也有着基于社会主义思想传统的先进文化。大众传媒片面地夸大前者,对后者则持歪曲和排斥态度。

10.概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宣传研究。

【答案】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宣传研究的一个分水岭。战后,宣传(propaganda )一词的流行和战时宣传的种种实践引起欧美小同领域学者的强烈关注。

(1)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1927年发表的《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描述和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各交战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宣传战,第一次认真地试图给宣传下定义“:它仅指以重要的符号,或者更具体一点但欠准确地讲,是以消息、谣言、报道、图片和其他种种社会传播方式来控制意见的做法。”并提出宣传的四个目标:①及其对敌人的仇恨; ②与盟军保持友好关系; ③与中立者保持友好关系,而且尽可能与其达成合作; ④瓦解敌人的斗志。这些显然是战时的目标,并不适用于广告或其他和平时期的说服类型。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宣传教育在美国成为关注的焦点。1937年成立“宣传分析研究所”,该研究所出版的《宣传的完美艺术》归纳其中常用的宣传方法:①辱骂法; ②光辉泛化法; 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