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619传播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内部冲刺班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 )

【答案】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 )是瑞士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结构主义学说的开创者,其符号理论促进了符号学科的建立。

索绪尔1857年生于日内瓦,1878年发表了《论印欧系语言元音的原则系统》。1881年他到法国巴黎,在整整十年间他培养了梅耶、格拉蒙等语言学家,建成了法兰西学派。1907年起,他开始讲授普通语言学。索绪尔去世后,他的学生根据同学们的笔记和索绪尔的一些手稿及其它材料编辑整理成《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于1916年在法国巴黎出版。此书曾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其影响遍及全世界。

2. 古登堡

【答案】古登堡是西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他的发明导致了一次媒介革命,迅速地推动了西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在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了印刷机,使得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标着人类进入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3. 非语言符号

【答案】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为语言符号,而是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虽然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但非语言符号同样在日常传播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美国学者L. 伯德惠斯特尔估计,在两个人传播的场合中,有6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递的。专门研究非语言符号的艾伯顿·梅热比也提出了一个公式来说明非语言符号的重要作用。

4. 社会责任论

【答案】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它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一个自由与负责的新闻界》。社会责任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社会责任论的内容包括: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③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

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④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5. 两级传播

【答案】两级传播是关于“传播流”的一种理论。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意见领袖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提出大众传播的信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介,即表现为“大众传媒~意见领袖~一般受众”的两级过程。罗杰斯对此作了修正,他把“传播流”区分为“信息流”和“影响流’夕,认为信息的传播可以是一级的,而影响的传播则必然是多级的,从而把“两级传播”模式发展称为“多级”或“N 级”模式。

二、简答题

6. 简述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关于人际传播的主要理论观点。

【答案】库利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他设了《传播》一章,从传播的概念、传播的意义和重要性、传播与人际关系、传播的社会心理功能,到印刷媒介与近代社会、舆论的形成过程等,对传播的许多重要问题做了深刻的论述。库利关心的一个主要课题是人的社会化问题,并为社会学和传播学提出了两个影响深远的概念:

(L )“初级群体”Cprimar}group)

认为个人日常所处的基本群体(父母、伙伴、邻居等)是社会化的基础。

(2)“镜中我”(looking}glassself)

这个概念说明,个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在库利看来,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它不仅是个人社会化的途径,而且是将整个社会连成一个整体的纽带。库利关心的焦点是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没有给予充分关注,这与他对大众媒介的营利性感到不满有一定关系。

7. 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答案】1959年,美国从事社会学研究的赖利夫妇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系统模式。这个模式认为,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赖利夫妇认为,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也是现代社会各种传播系统中的一种。

在这个模式中,社会传播系统的各种类型,包括微观的、中观的和宏观的系统,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每一种传播活动,每一个传播过程,除了受到其内部机制的制约之外,还受到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广泛影响。这种结构的多重性

和联系的广泛性体现了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

8. 分析组织传播中丰裕媒介(RichMedia )和医乏媒介(LeanMedia )的特性及使用策略。

【答案】组织传播学者达夫特和伦格尔提出了“媒介丰裕度模型”,其要解决的是:一个组织“面对大量的各种组织任务,管理者将如何在诸多的传播媒介之间作出取舍”。他们指出:“可使用四种标准来区分媒介的信息传输能力:获得及时反馈的能力、多种提示信息的利用、自然语言的使用以及对个体的关注。能够满足上述所有或多个标准的传播渠道被称为是丰裕媒介,而不具备或只具备上述少数特征的渠道则被称为是I 乏媒介。”

(1)由这四个区分标准,可以总结出两者各自的特性:

①丰裕媒介获得反馈的能力强,I 乏媒介获得反馈的能力较弱。

②丰裕媒介的信息渠道多,医乏媒介的信息渠道较少。

③丰裕媒介的语言更生活化、更自然,医乏媒介的语言更规范,更正式。

④丰裕媒介更适于人际交流,n 乏媒介更适于组织传播。

}2)由于丰裕媒介和医乏媒介各自特性的不同,在选择传播媒介时,就应当辩证对待,讲究使用策略:

①丰裕媒介适用于处理歧义性高的任务,因为其传播的信息量大,可以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如果用丰裕媒介处理日常事务,过多的提示会导致信息混乱和多余的意义。与之相对,匿乏媒介适宜处理日常事务,因为日常事务具有程序性和稳定性,不需要过多的信息来支持。如果用匾乏媒介处理歧义性高的任务,则其揭示的信息不足以表达复杂的讯息,容易造成决策失误。

②在人际交往中应该使用丰裕媒介,可以获得更好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在组织传播中使用医乏媒介,可以维护组织的地位和形象。

三、论述题

9. 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有哪些? 请对这些争论加以论述。

【答案】在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中,存在着许多尖锐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与问题己经引起了全球性的论争。这些矛盾和问题概括起来就是关于“新世界信息秩序”问题的论争。

“新世界信息秩序”(newworldinformationorder )这一概念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二战后,亚非拉美许多弱小国家从殖民统治下获得了解放。但由于长期的世界殖民体制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巨大; 发达国家对新闻和信息生产流通的控制,依然维持着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依附关系。发展中国家逐渐认识到,要真正改变受压榨、受控制的局面,必须改变现行不平等的信息传播体制。

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阿尔及尔召开,会上通过了((阿尔及尔宣言》。一般认为,该宣言是“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明朗化的开端。此后,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主要舞台,在各种国际机构和国际场所,美英等发达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展开激烈论战。

这场论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1973年的《阿尔及尔宣言》为起点,到1978年教科文组织发表《大众传媒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