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f39园林史复试之中国古典园林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人工山水园

【答案】“人工山水园”,即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这类园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镇内的居多。

2. 写意山水园

【答案】“写意山水园”指根据造园者对山水的艺术认识和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地表现山水真情和诗情画意的园林,其特点是以山水为骨骼,以诗情画意为表现形式。

3. 囿

【答案】“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场所,最早的园林形式之一。通常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囿中草木鸟曾自然滋生繁育。《诗经·大雅》中记述了最早的周文王灵囿,秦汉以后,囿都建于宫苑中。

二、简答题

4. 扬州的“个园”的四季假山分别选用何种石材? 并简述选择的原因及特点。

【答案】个园以假山堆叠之精巧而名重一时,《扬州画舫录》所谓“扬州以园亭胜,园亭以叠石胜”,个园的假山即是例证。

(1)“个园”的四季假山分别选用的石材“个园”的四季假山春山选用笋石石材; 夏山采用太湖石石材; 秋山选用黄石石材; 冬山选用宣石石材。

(2)选择石材的原因“个园”的选石依据,是造园者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创造了象征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四季假山”。

(3)“个园”的特点分峰用石结合于不同的植物配置:春景为石笋与竹,夏景为太湖石山与松树,秋景为黄石山与柏树,冬景的雪石山不用植物以象征荒漠疏寒,则四季的景观特色更为突出。这正概括了山水画家所谓“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朗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意境以及“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茧登,冬山宜居”的画理。从冬山透过墙垣上的圆孔又可以看到春日之景,寓意于一年四季、周而复始,隆冬虽届,春天在即,从而为园林创造了一种别开生面、耐人玩味的意境。个园的思想是围绕着“竹”、“石”展开,并集中展现了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季相特点。

5. 中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期是哪个时期? 此时期的造园有何特点? 并举例

【答案】(1)中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期中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的时代文化氛围之中,愈来愈多的优美自然生态环境作为一种无限广阔的景观被利用而纳入于人的居处环境,自然美与生活美相结合而向着环境美转化。人类审美观念发生了伟大转变,从而促使园林的建造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造园者逐渐将自然美引入园林之中。

(2)中国古典园林在转折期的造林特点

①国元林的规模比较小,也未见有生产、经济运作方面的记载,但其规划设计更趋于精密细致; 筑山理水的技艺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己有用石叠山的做法,理水与园林小品的雕刻物相结合; 建筑的内容多样,形象丰富,楼阁、观等多层建筑有所发展,台已不多见。

②白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综合而成的景观,其重点已从摩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更多地以人间的现实取代仙界的虚幻。园林造景的主流仍是追求“镂金错采”的皇家气派。

③皇家园林开始受到民间的私家园林的影响,南朝的个别御苑甚至由当时的著名文人参与经营。还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已经较多地运用一些写意的手法,把秦汉以来的注重写实的创作方法转化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国皇家园林的称谓,除了沿袭上代的“宫”、“苑”之外,称之为“园”的也比较多。就园林的性质而言,它的两个类别—宫、苑—前者已具备“大内御苑”的格局。

6.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比较。

【答案】(1)功能与面积

①皇家园林主要修建在京城周围,其目的是供帝王及皇宫贵族休息、娱乐或进行其他各种活动。皇家园林的规模一般都很大,园内设有用于听政的离宫及其他各种设施。

②私家园林多是第宅的扩大与延伸,是官僚地主和富商为满足生活享乐而建造的,面积一般都不大。

(2)建筑风格

①皇家园林内建筑风格相较于宫殿建筑小巧,但与私家园林相比,则是堂皇而壮丽的。大木构件比例基本是官式做法,常有庙宇布置在园中,成为重要的风景点或构图中心。

②私家园林内的建筑体量小,其基本风格是活泼、玲珑、通透、典雅,建筑以厅堂为主。

(3)园林造景

①皇家园林景区范围大,景观丰富。以真山真水为造园要素,所以更重视选址,造园手法近于写实。皇家园林规模大,所以花木配置相对而言规模大而多,作群植或成林布置。

②私家园林因规模和选址等条件的限制,多采用以山石造山的手法来追求山水意境; 还擅用邻借、远借园外景物来弥补园中不足。因其规模较小所以花木布置以单株欣赏为主。

三、论述题

7. 苏州拙政园、网师园、留园各自布局和风格特点是什么?

【答案】(1)拙政园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距今(2014年)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汪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①布局拙政园建园初期布局浑然一体,后来一分为三

a. 东部开阔疏朗,尚有田园风光:

b. 中部为园林重点,远香堂为园林中心,建筑与环境和谐;

c. 西部山明水秀,鸟语花香,曲径通幽;

②风格特点

散文艺术手法构园,景观跌宕起伏,高潮不断;

b. 园林空间大小相间,收放有致;

c. 全园水体丰富多样,建筑环绕水体,风景各异,宛若江浙民居;

d. 采用长廊串景、隔景;

e. 植物丛植、孤植为主,多为乡土品种; 钓台处处布设,尽显灌园育蔬及垂钓生活情趣,一派濠濮之情;

f. 景题丰富,意境高远,多出自文征明手笔。

(2)网师园

网师园是苏州园林中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的中型古典山水宅园代表作品。网师园始建于公元1174年(宋淳熙初年),始称“渔隐”,几经沧桑变更,至公元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前后,定名为“网师园”,并形成现状布局。几易其主,园主多为文人雅士,且各有诗文碑刻遗于园内,历经修葺整理,最终形成了这一古典园林中的精品杰作。网师园为典型的宅园合一的私家园林。住宅部分共三进,自大门至轿厅、万卷堂、撷秀楼,沿中轴线依次展开,主厅“万卷堂”屋宇高敞,装饰雅致。

①布局

园林的平面略成丁字形,它的主体部分(也就是主景区)居中,以一个水池为中心,建筑物和游览路线沿着水池四周安排。

②风格特点

a. 整个园林的空间安排采取主、辅对比的手法,主景区也就是全园林的主体空间,在它的周围安排若干较小的辅助空间,形成众星拱月的格局;

b. 沿水池一周的回游路线又是绝好的游动观赏线,把全部风景画面串缀为连续展开的长卷,网师园的这个主景区体现了静观与动观相结合的组景设计艺术。

(3)留园

留园位于江南古城苏州阎门外留园路338号,留园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①布局

a. 园林紧邻于邸宅之后,分为西、中、东只区。一区各具特色,西区以山岳景观为主,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