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长江大学成人教育学612教育学基础理论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单选题

1.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力量。这一理论的主要缺陷是( )。

A. 忽视了教育的其他社会功能

B. 有教育万能论的倾向

C. 忽视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其他筛选标准

D. 夸大了教育对人力资本的作用

【答案】C

【解析】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对生产起促进作用,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力量,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一种可以带来丰厚利润的生产性投资,这一原理注意到了人力资本对个人收入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却忽视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其他筛选标准,如性别,种族,年龄等。此外,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第一,经济增长是受多因素变量制约的,教育只是众多因素之一。第二,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教育增长与经济增长并不总成正比。第三,教育、教育产品难以进行严格而准确的成本核算和费用分摊,难以计算它的即时“利润”。第四,人力资本理论着重从经济角度衡量和研究教育,容易冲击、忽视教育的主体价值。

2. 魏晋南比朝的选士制度是( )

A. 科举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养十求贤

【答案】C

3. 下列文件中,最早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是( )

A.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答案】A

【解析】此题是对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几个重要的教育文件的考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我国教育体制的基础一环”,在基础教育方面,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是1993年发布的“两基,两全,两重”和改变了毕业包分配等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是1999年发布的,重点是扩招;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是2000年发布的。

4. “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 教育既无须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须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种教育起源说属于( )。

A. 神话起源说

B. 生物起源说

C. 心理起源说

D. 劳动起源说

【答案】B

【解析】在教育学史上,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有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其中,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与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其主要观点包括:①教育活动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产生; ②教育活动不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也存在于动物世界中; ③教育起源于动物将天赋的本能传给后代的现象,人类社会的教育只是在此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题中所述的就是沛西·能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与其他事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 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主要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教育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

5. 18~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了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双轨学制。其“双轨”是指( )。

A. 公立学校系统与私立学校系统

B. 职业学校系统与普通学校系统

C. 大学一中学系统与小学一初等职业学校系统

D. 义务教育系统与非义务教育系统

【答案】C

【解析】在18、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影响下,由古代学校演变来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一一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 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一一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联

结的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英国,在产业革命之前,资产阶级为其子女建立了从预备学校、中学直至大学的学校教育制度,而广大劳动人民的子女只能在由宗教团体主办的“贫民学校”、“主日学校”接受教义的灌输。大工业的发展,特别是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颁布,要求其国民接受一定年限的义务教育。这样一来,英国的教育一方面保持着原有的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女服务的学校系统,另一方面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了国民小学、职业学校,以便培养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新型劳动力,由此逐渐形成了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双规学制。

6. 便于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研究的观察类型是( )

A. 全结构式观察

B. 准结构式观察

C. 半结构式观察

D. 非结构式观察

【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观察方法的特点与应用的理解与掌握情况。结构式观察是在观察活动开始之前,观察者严格地界定研究的问题,依照一定的步骤与项目进行观察,同时采用准确的工具进行记录。结构式观察能获得大量确切和翔实的观察资料,并可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但缺乏弹性,也比较费时:非结构式观察只有一个总的观察目标和方向,或一个大致的观察内容和范围,缺乏明确的观察项目和固定的记录方式,这种方法虽然较灵活,但获取材料不系统、不完整。考查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在好几年的考题中都出现过,所以,这道题算是简单的。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7. 主张课程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的实际结果”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

A. 目标评价模式

B.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 外观评价模式

D.CIPP 评价模式

【答案】B

【解析】目标评价模式是把课程的总目标转化为可测量的行为目标,然后根据既定的目标进行课程和教学评价的一种模式;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其评价的重点由课程计划做什么转变为课程实际做了什么; 外观评价模式是一种比较全面的模式,它强调描述和判断两个主要的操作过程,不仅要看一个具体的课程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而且要重点分析产生特定结果的各种条件和所运用的方法; CIPP 评价模式是用四种评价方式(即背景—输入—过程—结果)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命名的,它认为课程评价不应局限于评定目标的达成程度,而是一种过程,旨在描述,取得,及提供有用的资料,为判断各种课程计划,课程方案以及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