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长江大学高等教育学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单选题
1. 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其中“小学”以( )
A. 识字为主
B. 读书为主
C. 学事为主
D. 穷理为主
【答案】C
2. 在古代斯巴达,城邦为满18岁的公民子弟接受正规军事训练而设立的教育机构是( )
A. 体育馆
B. 埃弗比
C. 体操学校
D. 角力学校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斯巴达教育机构名称及其教育特点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古代斯巴达人和雅典人都非常重视教育,但是斯巴达人更注重军事训练,而雅典更注重的是文化教育。在斯巴达,男孩7岁以后就要进入国家办的军营式的国家体育场接受以“五项竞技”为主的军事体育训练。到18岁时,少数身心经过严格考验的青年再进入高一级的青年训练营一埃弗比,进行两年的正规的军事训练。
3. “六学二馆”是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 ( )
A. 隋代
B. 宋代
C. 唐代
D. 汉代
【答案】C
4. 关于如何组织课程内容的问题,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3条影响至今的基本原则是( )。
A. 基础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B. 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C. 基础性、连续性和整合性
D. 基础性、连续性和顺序性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泰勒课程理论基本观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泰勒在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把课程理论归结为四个最基本的问题,第一,学校应该达到那些教育日标,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这些教育经验应如何有效地组织起来? 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第三个问题,泰勒认为必须把学习经验结合在一起,以便形成某种连贯的教学计划。为此,他提出了组织学习经验时必须符合的主要准则,即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重申主要的课程要素:顺序性是指把每一后继经验建立在前面经验基础之上,同时又对有关内容作更深入,广泛的探讨; 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的横向关系,这些经验的组织应该有助于学生逐渐获得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习的课程要素统一起来。
5. 近代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个法定学制是( )。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子癸丑学制
D. 壬戊学制
【答案】A
【解析】此题是对清末政府正式开始建立近代学制的考查。进入20世纪,清政府被动开始系统的教育改革,其重要内容是建立学制,以在全国范围内开设新式学堂。1902年正式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法案,又称“壬寅学制”,但未能实施。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12壬子癸丑学制和1922壬戌学制“六三三制”是民国时期颁布的。
6. 从“教”、“养”、“取”、“任”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人才的系统理论是由( )提出的。
A. 韩愈
B. 朱熹
C. 王安石
D. 王守仁
【答案】C
7. 立足于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乡村改造和乡村教育的教育家是( )
A. 晏阳初
B. 梁漱溟
C. 黄炎培
D. 陶行知
【答案】B
8. 魏晋南比朝的选士制度是( )
A. 科举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养十求贤
【答案】C
9. 在西方古代教育史上,提出教育目的在于实现个人的“灵魂转向”,主张“寓学习于游戏”、“学习即回忆”的教育家是( )。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
D. 奥古斯丁
【答案】B
【解析】柏拉图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前,就一直居住在理念世界里,并获得了关于理念的各种知识。但进入肉体以后,由于灵魂受到肉体的遮蔽就忘记了原来在理念世界里获得的知识,而获得知识的办法就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回忆),学习即回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教育要培养人从可见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也就是转离变化着的感性世界、现象世界,眼睛向上,转向光明,看到真理、本质、共相(理念),认识最高的理念一一善。柏拉图所要求的这个“灵魂转向”,实际就是看问题的立脚点和世界观的转变。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甲提倡者,他要求不强迫孩子们学习,主张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讲故事、做游戏,还有唱歌活动; 主张采用做游戏的方法,在游戏中更好地了解每个孩子的天性。
10.小明的爷爷当年就读于半工半读学校,半天读书,半天劳动,既学到了系统的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劳动技能。他接受的教育属于( )。
A. 正规教育
B. 半正规教育
C. 非正规教育
D. 业余教育
【答案】A
【解析】半工半读学校的定义:通过“劳学结合,以劳养学”方式,促成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产学研”相结合途径,实现自力求学全面发展目标的现代教育机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