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806区域经济学之经济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相对成木学说

【答案】相对成本学说是成本学说的一种,该学说认为如果有两生产率水平不相等的国家,其中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大有利的程度不同; 另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大不利的程度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个国家仍然可以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相互获得利益。

2. 经济梯度

【答案】经济梯度是指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经济梯度推移是指经济发展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渡的空间变化历程。如果以基层行政区为单元,把各行政区的人均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数标示在各行政区域的中心附近,把数值相同的点连接成线,编制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分布图,可以在地形图上反映出国家或某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的梯度变化状况。

3. 最小运费原理

【答案】最小运费原理是指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产地都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以产生最小运费为目标的区位指向为:①仅以遍在原料为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②仅以局地原料且以纯原料为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③仅以损重原料为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答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在于,可以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也为发达区域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撑。

5. 《货殖列传》

【答案】《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6. 产业集聚

【答案】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企业,以

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

7. 扩散机制

【答案】扩散机制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扩散机制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避免集聚不经济; 二是寻求新的发展机会:三是政府的政策作用。

二、简答题

8. 何谓网络式空间结构?

【答案】网络式空间结构是点轴系统发展的结果。在点轴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位于轴线上的不同等级的点之间的联系会进一步加强,一个点可能与周围的多个点发生联系,以满足获取资源和要素、开拓市场的需要。相应地,在点与点之间就会建设多路径的联系通道,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通信、动力供给网络。网络上的各个点对周围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组织和带动作用,并通过网络而构成区域的增长中心体系。

9. 跨国直接投资的国内微观区位选择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答案】跨国直接投资的国内微观区位选择的显著特征:

(1)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

投资者并不十分了解投资国各地的情况,不可能进行周全的区位论证。故在一段时间内,选择东道国的经济中心区投资。

(2)集中于边界地区

边界地区,历史上相邻两国(地区)交往较多,彼此了解加深,投资者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较多,这有利于邻国投资者的区位选择。

(3)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密切的社会和亲属联系,也对外资区位选择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①语言和文化习惯的相同,可以减少交流障碍,加强投资者与当地各有关方面的沟通;

②了解当地的习惯、法律等,避免劳资冲突。尤其是当投资者与投资地具有密切的个人关系(如亲属关系)时,这此投资地更易于被投资者所选择。

10.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答案】(1)古典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论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学说、比较成本学说基础上,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发展起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有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廖计的市场区位论。

(2)现代区位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进一步多样化,仅考虑单一的经济因素己不能全面地反映工厂区位选择的目标,从而重视非经济区位因子以及行为因素的新区位理论也应运而生。如:中心地理论。

(3)两者的区别

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①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

②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

③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11.试述中心—围理论

【答案】中心—外围理论有时也称之为核心—边缘理论或中心—边缘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发展经济学研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中心、外围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后来被引入区域经济的研究之中,融人了明确的空间关系概念,形成了解释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关系和空间模式的中心—外围理沦。其中,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在1966年出版的《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提出的中心—外围理论较具代表性。

弗里德曼认为,因多种原因在若干区域之间会有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而成为“中心”,其他区域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中心与外围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总体上,中心居于统治地位,而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中心对外围之所以能够产生统治作用,原因在于,中心与外围之间的贸易不平等,经济权力因素集中在中心,同时,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都集中在中心。中心依靠这些方面的优势而从外围获取剩余价值。对于外围而言,中心对它们的发展产生压力和压抑。

12.简述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竟争力的影响。

【答案】技术创新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因素。具体来说,技术创新可以弥补区域在某些资源票赋方面的不足,如使用人工合成材料代替天然材料。特别是,现代高新技术的出现使经济增长中的要素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增长依靠资本、劳动和土地投入的格局被打破,知识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相应地,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知识资源丰富的区域将在经济发展中更具竞争力。技术创新力强的区域,其产业的技术先进程度高,所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贸易在区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掌握着先进技术的区域在对外贸易中越来越占据优势,甚至可以凭借技术创新获得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制定游戏规则、进行一定程度的垄断。

技术创新使得区域经济增长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依靠科技进步、生产要素质量、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资料利用率的内涵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日益被接受。单纯依靠增加实体性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生产规模扩大的外延式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依靠技术创新来提高资源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