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740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含外交史)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遏制战略
【答案】遏制战略是指乔治·凯南提出的遏制苏联的理论。1946年2月,美国政府致电美国驻莫斯科使馆,要求搞清楚苏联不参加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真实意图。代办乔治. 凯南着手起草电报,并提出了一整套“遏制”苏联的政策。1947年7月,乔治·凯南在《外交季刊》上发表《苏联行为的根源》,对遏制政策进行了详细阐述。遏制战略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对苏联共产党的路线从根本上进行了否定; 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基本矛盾是高度城市化和工业化本身所产生的矛盾,其内部的竞争不一定引起战争; 并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互利的和平共处是完全可能的,苏联对世界事务的敏感看法源于俄国人传统的和本能的不安全感。②认为现在苏联共产党的统治和过去沙皇的独裁统治一样,只不过披上了马克思主义这块遮羞布而己。③提出了美国应采取的战略,即保持自己社会的健康和活力,为其他国家指明更为积极、更具建设性的美国人希望看到的世界图景。凯南提出的遏制理论为美国政府在美苏关系从合作到敌对的转折时期,选择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这一理论奠定了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基础。遏制战略是二战后美国奉行的基本国家战略,可以说,战后美国在世界上的每一项重大举动,都是在“遏制”共产主义这一总的战略方针的指引下进行的。
2. 非洲联盟
【答案】非洲联盟(简称非盟)是指包涵了53个非洲会员国的联盟,属于集政治、经济和军事于一体的全非洲性的政治实体。非盟是继欧盟之后成立的第二个重要的国家联盟,其主要任务是维护和促进非洲大陆的和平、稳定,推行改革与减贫战略,实现发展与复兴。非盟的前身是1963年5月成立的非洲统一组织(简称非统组织)。1999年9月,非统组织第4届特别首脑在利比亚港日城市召开,会议通过《苏尔特宣言》,决定成立非盟。2000年7月,非统第36届首脑会议一致通过《非洲联盟章程》。2001年3月非统在苏尔特召开第五届特别首脑会议,宣布非盟成立。但由于当时批准非盟章程的国家仅32个,未达到非盟章程生效所需的36国法定数目,会议决定暂不启动非盟; 5月26日,非盟《章程》正式生效; 7月,非统第37届首脑会议宣布非统向非盟过渡。2002年7月,第38届非洲统一组织暨首届非洲联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宣布非盟正式替代非统组织,非盟正式成立。非盟共有53个成员国(毛里塔尼亚2005年8月4日被非盟暂时中断成员国资格),总部设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作为非洲大陆新的地区性组织,非盟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和促进非洲大陆的和平、稳定,推行改革与减贫战略、实现发展与复兴。
3. 新日美安全条约
【答案】《新日美安全条约》,又称《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保障条约》,是指日美双方在经过多轮谈判后于1961年1月19日在华盛顿签订的新的安保条约。这一修订后的条约具有新内容:①增加了政治经济合作的条款和日美军事同盟的内容,使日美两国在政治、经济及安全保障方面的关系进一步明确; ②明确了美国对日本的防卫义务; ③明确了条约的有效期为10年; ④删除了驻日美军可以镇压日本内乱和不经美国同意日本不得将基地和基地有关权利等给与第三国的规定; ⑤突出了日美双方的对等性。《新日美安全条约》在日本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以日本社会为首的进步势力强烈反对这一条约,他们主张废除可能将日本卷入战争的日美安全体制,主张建立日、美、中、苏为中心的新安保体制,确立日本的中立。他们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反对斗争,岸信介被迫辞职,艾森豪威尔的访日计划被迫推迟。
4. 柏林墙
【答案】柏林墙,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己方领土东柏林建立的围墙。民德政府根据人民议院1961年8月12日通过的法令,于8月12~13日夜间修筑。其目的是制止东德居民包括熟练技工大量流入西德。原为铁丝网围成的路障,后改筑成两米高、顶上拉着带刺铁丝网的混凝土墙。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线的观察塔楼上设置警卫。1970年,虽然东西德之间关系有所改善,东德政府还是把柏林墙加高到3米以阻止居民逃向西方。到1980年,围墙、电网和堡垒总长达1369公里。除筑墙外还严格限制西柏林与东德之间的人口流动。后根据东、西德政府1971年12月20日签署的协议,限制略有放宽。1989年下半年,东欧各国政局剧变。民主德国在向德国西部移民浪潮的冲击下,于同年11月9日将存在28年零3个月的柏林墙推倒,促进了德国的统一。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5. 珍珠港事件
【答案】珍珠港事件是指1941年12月7日下午7时50分,日军对美国在太平洋的最大海军基地和战略枢纽珍珠港发动了突然袭击的事件。日本在全面侵华的同时,积极策划新的扩张,其南进战略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利益,罗斯福政府对日政策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对日本采取了严厉的经济制裁,另一方面也没有放弃同日本达成妥协的努力。1941年日美进行了谈判,由于日美矛盾不可调和,谈判陷入僵局,成为战争的掩护。日军以微小的损失为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并随后向美英正式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珍珠港事件促成了美国长期以来的孤立主义外交和对日绥靖政策的终结。美国的参战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并最终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6. 国家行为主体
【答案】国家行为主体是指国际社会中独立的主权国家,以联合国组织的成员国为依据,国际社会目前已有192个主权国家。国家行为主体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国际行为主体,是决定国际
政治事务的发展进程、构成国际关系的主导力量。国家行为主体与非国家行为主体共同构成国际行为主体。
7. 波斯尼亚危机
【答案】波斯尼亚危机是指俄国与德奥同盟针对波黑领土发生的矛盾与危机。1908年9月,奥俄日头协议:俄同意奥匈的兼并,奥匈同意黑海海峡向俄开放; 10月奥匈正式宣布兼并两省。俄试图在开放黑海海峡问题上得到各国支持无果,要求召开国际会议并支持塞尔维亚反奥。1909年奥土达成协议,土耳其放弃波黑获得赔偿; 德国也支持奥匈反对俄国干涉。面对德奥战争同盟的威胁,俄国退却了。接着,拉塞维亚也屈服了。一场几乎导致战争的危机平息下来。波斯尼亚危机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后果:①俄与德奥关系恶化到无法缓和的地步; ②塞尔维亚对奥匈的痛恨达到了极点,买下萨拉热窝事件的祸根; 更为重要但却非常隐蔽的是,由于阻碍了意大利在巴尔干的扩张,意大利对奥匈改变巴尔干的均均势十分不满。对此怀恨在心的意大利语俄国秘密缔结《拉匡尼基协定》,表明意大利因巴尔干问题与奥匈逐渐疏远,三国同盟的离心使未来战争中德奥的处境更加孤立。
8. 三国轴心
【答案】三国轴心是指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柏林—罗马—东京轴心。1933年英法《霍尔—赖伐尔协定》、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德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标志着罗马—柏林轴心形成。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反共产国际协定》、日德意关系调整标志着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在英、法、美的纵容下,德、意、日“轴心”同盟形成,法西斯武装力量一天天壮大,世界一步步走向战争的深渊。
二、简答题
9. 分析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解冻和逐步正常化的原因。
【答案】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解冻和逐步正常化的原因如下:
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相互敌对了20年后,中美双方感到必须调整自己的政策以改善相互关系,从而促使中美关系的解冻。
(1)从美国方面来看
①改善中美关系,可以借助中国抗衡苏联,加强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地位,这是美国改善中美关系最主要的考虑;
②美国推行的敌视中国的政策走进了死胡同,必须寻求新的对华政策;
③改善中美关系是美国调整亚洲战略的需要。
(2)从中国方面看
珍宝岛事件后,中苏关系恶化到严重地步,联合美国可以反对苏联这个更危险的敌人,苏联把中国看作是主要敌人,而美国战略重点在欧洲,把中国看作是潜在威胁,不是现实威胁。并且通过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促进台湾问题的逐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