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811二战后国际关系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第二次中东战争

【答案】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是指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的军事行动。埃及的苏伊士运河扼亚欧非三洲交通的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1869年运河开通后,英法垄断了运河公司96%的股份。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收回运河。英法采取经济和国际压力,均告失败。10月29日,数万以色列军在英法支持下入侵埃及西奈半岛。英法借口保护运河通航安全,于次日向埃及提出最后通碟,要求占领赛得港,伊斯梅利亚和苏伊士,遭埃及拒绝。31日,英法从海上,空中袭击埃及,随即入侵埃及领土。埃及军民奋起抗击,宣布同英法断交,停}卜运河通航。国际舆论强烈谴责英法侵略行径。11月2日,联合国做出有关各方立即停火的决议。11月4日派出紧急部队监督停火。11月6日,英法被迫宣布停火。11月22日宣布撤出埃及。1957年3月8日以色列军队撤出埃及西奈半岛。

2. 东方战线

【答案】“东力一战线”是指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苏联在保卫“西部边界安全”的口号下,通过扩大西部疆域而建立起来防御德国侵略的战线。二战初期,苏联对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避兔过早卷入战争,为本国赢得宝贵的备战时间。东方战线的内容包括出兵波兰; 以军事手段解决芬兰问题; 加紧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控制; 占领比萨拉比业和北布科维纳以控制多瑙河的下游地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自身安全。东方战线对于后来延缓德军对苏联腹地的进攻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但是侵犯了一些小国的独立和主权,突出地反映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并使西方国家认为苏联是德国事实上的盟友。

3. 杜鲁门主义

【答案】杜鲁门主义是指美国总统杜鲁门要求国会授权,在1948年6月30日以前,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并选派美国文职和军事人员前往这两个国家,监督美援的使用。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拉开了序幕; 1947年的希腊和土耳其危机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创造了机会。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实质上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它是美国公开推行对苏冷战政策的重要步骤,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正式破裂,从此,美苏以欧洲为重点的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全面展开。

4. 睦邻政策

【答案】睦邻政策是指20世纪30年代美国非军事干涉政策在拉丁美洲的特殊形式。30年代

的大萧条与法西斯势力的兴起促使美国把睦邻政策提到日程上来。睦邻政策的制定和与苏联建交是美国为此而作出的对外政策调整。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美国和拉美国家的关系,但并没有表明美国真正放弃了帝国主义政策。其现实意义是在德意日法西斯势力伸向拉美时,为美国建立拉美集体安全奠定基础。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法西斯势力的威胁,罗斯福政府进行了寻求集体安全的努力,调整了对外政策。1934年6月12日,罗斯福签署了已得到国会批准的互惠贸易协定法。这一法案成为“睦邻政策”重要的经济内容。根据“睦邻政策”,美国也在政治上采取了一些措施。“睦邻政策”还体现在1933年12月3日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召开的第七届泛美会议上。这次会议是美国首次将睦邻政策的政治经济原则变成拉美国家所共同接受的原则。

5. 第三次中东战争

【答案】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方面称六日战争,阿拉伯国家方面称六月战争,又称六·五战争、六天战争,是指1967年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的战争。这场战争把美苏之间的争夺由幕后推到了前台。1967年4月,以色列飞机闯入叙利亚领空,击毁叙利亚战斗机,5月埃及下令封锁蒂朗海峡,6月5日以色列发起进攻,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军取得了胜利,在短短6天之内占领了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的大片十地。第二次中东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失利宣告结束。之后,在联大紧急会议上,美苏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苏联要求以色列立即撤军,退还侵占的阿拉伯领土; 美国则主张以色列有条件的撤军并兼并某些阿拉伯领土。中东危机陷入僵局之中。后来,在美苏操作下安理会通过了英国的中东方案,即“242号决议”。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领土,结束中东一切交战状态。但该决议没有谴责以色列的侵略行径,而把巴勒斯坦问题归结为“难民”问题。因此,阿拉伯国家拒绝接受这一决议。这是美苏僵持和妥协的结果。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中东继续维持着“不战不和”的局面。

6. 巴格达铁路问题

【答案】巴格达铁路问题是指在19世纪德国扩张政策下,对是否在土耳其境内修筑一条连接欧洲、穿越小亚细亚半岛、经巴格达抵达波斯湾的铁路引发的德国与英法俄的冲突问题。由于它沟通柏林、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三地,故又名“三B 铁路”。巴格达铁路一旦建成,便可给德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广阔的经济扩张场所,同时,对控制土耳其以及削弱英国和俄国的殖民利益也大有裨益。德国取得了巴格达铁路的租让权,不可避免地与在近东有着巨大利益的英法俄三国发生冲突。围绕巴格达铁路问题的明争暗斗一直持续到1914年。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巴格达铁路问题便不了了之。

7. 珍珠港事件

【答案】珍珠港事件是指1941年12月7日下午7时50分,日军对美国在太平洋的最大海军基地和战略枢纽珍珠港发动了突然袭击的事件。日本在全面侵华的同时,积极策划新的扩张,其南进战略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利益,罗斯福政府对日政策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对日本采取了严厉的

经济制裁,另一方面也没有放弃同日本达成妥协的努力。1941年日美进行了谈判,由于日美矛盾不可调和,谈判陷入僵局,成为战争的掩护。日军以微小的损失为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并随后向美英正式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珍珠港事件促成了美国长期以来的孤立主义外交和对日绥靖政策的终结。美国的参战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并最终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8. 柏林问题

【答案】柏林问题是指在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美、英、法、苏分区占领德国柏林,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争端和问题。苏联把西柏林看成是长在民主德国领土上的一个毒瘤,千方百计予以割除。而美国则利用西柏林的地理优势,把‘自作为向民主德国和东欧进行渗透活动的基地,并把保护美国在西柏林的权力看作是“考验西方的勇气和意志的伟大场所”。1948年6月,就柏林实行何种货币问题,导致了东西方对峙的第一次柏林危机。1958年11月,就柏林的法律地位问题再次导致了第二次柏林危机。1971年9月,苏、美、英、法四国就柏林问题签署了《关于柏林问题的四方协定》。协定规定:四国相互尊重各自的权利和责任,不得单方面改变既成局面; 苏联保证西柏林通过民主德国境内至联邦德国的交通畅通无阻,并亨受优惠待遇; 西柏林不是联邦德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不属于其管辖,但可维持和发展与联邦德国之间的联系。协定还规定了苏联向西柏林派驻总领事馆和双方人口的往来等问题。协定签订后,柏林局势趋于稳定,但双方对协定的解释各取所需,因此,柏林问题依然存在,西柏林地位悬而未决。

二、简答题

9. 试述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答案】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美国的影响力几乎无处不在,在国际机制的创建与运行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拓展与美国的合作,防止中美关系的恶性下滑,使中国外交的重点和难点。

(1)曲折发展

冷战后中美关系因战略合作基础的消失而严重倒退,两国摩擦不断,关系时好时坏。

(2)原因

①由中美关系曲折发展的过程可见,只要中美关系中包括台湾问题在内的原有问题没有消除,两国关系就只能继续摇摆下去。

②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实力增强,美国担心“中国威胁”。

③中国主张建立“多极世界”和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与美国主张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符。

④意识形态上的差别: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人权的不同看法,等等。

10.简述《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答案】《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是《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