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740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含外交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和平战略

【答案】和平战略是指美国肯尼迪政府推行的一种对外战略。肯尼迪在其竞选总统期间就宣扬要推行所谓“和平战略”,声称这一战略以“两种垄断为基础”,一是核武器,一是输出资本和提供技术援助。1961年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后,鉴于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了挽救颓势,继续推行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肯尼迪对5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作了重新估价和修改,正式提出了“一手拿橄榄枝,一手拿剑”的“和平战略”。他以加强军事实力为基础,辅之以各种非军事手段,加强同苏联的争夺,企图同苏联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一方面在军事上采取灵活反应战略,代替过去的大规模报复战略; 另一方面组织“和平队”“粮食用于和平”“争取进步联盟”“攀亲戚运动”等,借以在亚非拉笼络人心,力图将这些国家和地区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加以控制。对东欧各国则采取软化政策,促进其“多样化”,使其朝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

2. 东盟地区论坛

【答案】东盟地区论坛是指东盟地区论坛是亚太地区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 —个官方层次的多边安全机制。1994年7月25日,首次东盟地区论坛会议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两极格局解体后,亚太国家普遍认为有必要开展多边安全对话,不少国家提出较为具体的设想和建议。1992年初东盟首脑会议就加强地区政治、安全对话达成共识。1993年7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26届东盟外长会议特别安排了东盟6个成员国、7个对话伙伴国、3个观察员国和2个来宾国共18方外长参加的“非正式晚宴”。其间,各方同意于1994年在曼谷召开东盟地区论坛(ARF ),就地区政治安全问题进行非正式磋商。1994年7月25日,ARF 首次会议在曼谷召开。目前论坛共有22个成员: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文莱、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中国、日本、韩国、蒙古、印度、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欧盟。ARF 是目前亚太地区最主要的官方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渠道,自成立以来,己经举行了九次外长会议。

3. 《四国同盟条约》

【答案】《四国同盟条约》是指1815年11月20日在签订《第二次巴黎和约》的同时,根据

英国的建议,英、俄、奥、普签订的主要针对法国的条约。条约规定:维护《第二次巴黎和约》; 任何一方如遭到法国攻击,各盟国将出兵6万人加以援助; 缔约国为了本国的安定和繁荣,为了维持欧洲和平,定期召开会议; 条约有效期为20年。这是一个军事同盟条约,目的是反对拿破仑家族在法国的统治,反对法国对欧洲整体均势构成威胁。

4. 斯大林格勒战役

【答案】斯大林格勒是指从1942年7月中旬到1943年2月初,苏德两国之间展开的在斯大林格勒的会战,苏军取得最后的胜利。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欧洲战略态势的扭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点,德军的有生力量被大量歼灭; 鼓舞了世界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心,苏联的国际地位也由此提高。斯大林格勒战役后,1943年7~8月,苏德两军又在库尔斯克展开了坦克激战。双方都动用大量飞机支援作战,是二战中最大的坦克战。苏联地面部队取得了胜利,空军从德国航空兵手中夺得了制空权。

5. 上海五国机制

【答案】“上海五国机制”是指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于1996年4月在上海开始的就本地区的安全事务和其他领域的合作每年举行一次的元首会晤机制。2000年五国元首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举行第五次会晤,决定发展五国全面合作,将“上海五国”由会晤机制变成地区全面合作机制“上海五国机制”是中国与独联体国家建立的唯一的多边安全合作的磋商与协调机制,是对独联体集体安全机制的重要补充,其产生与发展是五国面临的内部地区、国际形势推动的结果。它的建立为加强五国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加强五国和亚太地区安全,为在冷战后摈弃冷战思维,探索新型国家关系、新型安全观和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了重要经验,而且也对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6. 掷出窗外事件

【答案】“掷出窗外事件”是指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发生了起义,起义的新教徒冲入王宫,把斐迪南派遣的两名钦差从20多米高的窗户扔出这一事件。“掷出窗外事件”发生的背景是:波西米亚于1526年起就处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长期以来就具有强烈的民族独立倾向和反教会传统。在1419年“胡斯战争”后,在16世纪末的宗教改革运动中波西米亚倾向于新教,并迫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于1609年签署“大诏书”,给捷克新教徒以信仰自由权。但斐迪南任捷克国王后,违背“大诏书”,大肆推行反宗教改革运动,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迫害新教徒,拆毁新教教堂。“掷出窗外事件”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决心再次纠集“十字军”,以武力征服波西米亚。

7. 热那亚会议

【答案】热那亚会议是指于1922年4月10日至5月19日协约国邀请包括苏德及德、奥等战败国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召开的欧洲经济会议。20世纪20年代,苏俄同一系列国家签订贸易协定,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为进一步树立自己的国际声望,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1921年苏俄

发表了一项《声明草案》表明自己的立场,并建议召开一次国际会议。4月16日,苏俄与德国代表在拉巴洛签订了《拉巴洛条约》。热那亚会议是苏俄参加的第一个重要国际会议,自成立以来即遭受敌视的苏维埃政权,作为平等一员与西方列强共商国际事务,这本身就是极大的成功。苏俄利用这次会议灵活而坚定地宣扬自己的和平共处与经济合作的外交政策,突破了帝国主义的反苏俄阵线,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

8. 上海精神

【答案】“上海精神”是指2001年6月15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6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时,共同确定的会议精神,其内涵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种文明、谋求共同发展。它不仅是“上海五国机制”的基础,也是“上海合作组织”的灵魂。政治上的互信是该组织建立的基础,经济上的互利互惠则是该组织发展的前提,各成员国本着平等协商的态度,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国家的文化形态,共同推进人类的发展与进步,这些精神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灵魂。

二、简答题

9. 简要分析东德西德统一的背景及其历程。

【答案】(1)两德统一的背景

①二战后,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个国家。1955年又分别加入华沙条约组织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两德长期相互对峙。

②进入70年代,双方敌视、对峙态度有所缓和。1972年5月26日,双方政府在柏林签署第一个国家间条约,即关于运输和交通的总协定。1972年12月21日,双方签署《两国关系基础条约》,确定东、西德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相互之间的正常的睦邻关系,“互设常驻代表机构”等。1973年9月18日,东、西德同时加入联合国。

③进入80年代,随着世界及欧洲局势的发展变化,两个德国的关系也发生了演变。1988年9月14日,东、西德再次达成包括过境、扩建高速公路等协议,进一步发展相互交通往来。1989年11月9日,民德宣布开放柏林墙和两国边界。

(2)两德统一的进程

1989年11月28日,西德总理科尔提出实行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1990年2月1日,民德部长会议主席莫德罗提出了统一德国的“四步方案”。7日,西德政府向民德建议立即开始有关货币联盟及经济改革的谈判。13日,莫德罗和科尔在波恩举行会谈,双方表示要在欧洲范围内实现德国统一的目标,两国还就建立货币联盟专家委员会达成协议。13日,美、苏、英、法4国和两德外长在渥太华商定,举行“二加四”外长会议,讨论解决有关统一的“外部问题”。5月18日,民主德国签署了关于建立两德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7月1日,该条约正式生效,西德马克取代民德马克,民德在货币、经济和社会领域全面引入西德的现行法律制度。8月23日,民德人民议院特别会议通过1990年10月3日加入联邦德国的提案。31日,又签署了关于两德实行政治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规定民族恢复19s2年7月行政区划改革前的5个州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