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中国斑翅蝗科细胞分类学研究

关键词:蝗总科,斑翅蝗科,中国,染色体,C-带

  摘要

  细胞分类学是综合分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细胞学知识应用到分类 学研究中,推动了经典分类学的发展,并为深层次的分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现代分类学不仅要进行分类的处理,还须对系统发育和进化进行探讨。生物形态 特征和生理、生态差异,其实质是基因内容和调节机制表达的结果。基于对基因 载体染色体的研究,细胞分类学所揭示的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可作为进一步审 查、改进原来分类系统的依据,提示物种的形成机制和类群的进化方向。   本文从多个地区共收集到斑翅蝗科15属42种标本。在活体采取精巢并固定, 用压片法、BSG法做C-带处理;使用Leica细胞图像工作站采集数字化显微图像, 选用显微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Plus4.5对染色体进行参数测定,所测结果在Excel 系统中进行统计处理,并做出染色体组模式图。论文选取染色体核型、C-带带型、 染色体行为和B染色体这4个方面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运用SPSS系统分析软件 建立表达各属和各种之间亲缘关系的系统树,并结合昆虫形态学和昆虫地理学等 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其亲缘关系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推测,得出以下结论:   一、斑翅蝗科蝗虫的染色体数目都稳定在2n=23条,性别决定机制是XO型, 染色体均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组式以3L+6M+2S+X和3L+7M+1S+X这两种类 型为主,即3对大型染色体,6~7对中型染色体和2~3对小型染色体,X染色体以 中型为主,在染色体组中主要排列为4~7位。染色体都含有着丝粒C一带带纹,而 居问和端部C一带带纹却很少出现,异染色质在染色体组中的含量一般为10~15/0。 染色体交叉频率常见于6.5~10之间,其中痂蝗属、皱膝蝗属、异痂蝗属和胫剌蝗 属以近端交叉为主,其余各属以居间交叉为主。在6种蝗虫细胞分裂相中发现B 染色体存在。   二、利用SPSS系统软件,选取合适的数据指标进行各种各属之间差异性比较, 并建立系统树。参照昆虫形态学和地理学等方面的成果,证明结论是正确的、方 法是可靠的,为昆虫分类学和系统学研究丌辟了新的途径。   三、从SPSS系统软件对斑翅蝗科15属进行差异性比较得出的聚类图中看出, 痂蝗属、皱膝蝗属、异痂蝗属和胫剌蝗属之间的亲缘关系较其它各属要近,本文 提出将这4个属合并为痂蝗亚科。   四、科氏痂蝗和黑翅痂蝗在聚类图中非常接近,反映出它们的染色体存形念 上更相似,结合染色体行为和C.带带型等指标分析,显示出其遗传物质十分相似。 但在形态上却有显著差异,而且又同在一个地区,尤其是地理分布范围十分狭窄, 环境相对独立,并且该地区痂蝗属仅有这2个种,本文认为它们是由同一个种分 化演变所致。   五、秦岭束颈蝗和蒙古束颈蝗在形态上相似,仅在个体大小和中胸腹板侧叶 中隔宽狭等方面有微小差异。但其聚类图相距较远,并且其间还隔有雅玛里克束 颈蝗和宁夏束颈蝗;在C一带带型上,秦岭束颈蝗与蒙古束颈蝗都具有着丝粒C-带 带纹,但前者第9号染色体上还出现了居间带带纹而后者无。因此,秦岭束颈蝗 和蒙古束颈蝗的分类地位是正确的。   六、在小车蝗属中Ritchie(1981)将红胫小车蝗并入黄胫小车蝗,把亚洲小 车蝗作为黑条小车蝗的一个亚种。但根据染色体相对长度所作的聚类图来看,亚 洲小车蝗与黄胫小车蝗最近,然后是红胫小车蜱,而距黑条小车蝗较远。如果要 证实Ritchie的观点是正确的,则应是亚洲小车蝗与黑条小车蝗之间和红胫小车蝗 与黄胫小车蝗之间直接相聚,但该结果并未出现。参照郑哲民教授等人(2001) 的观点,并结合形态上的特征,本文认为这4个种仍应各自为一个独立的种。   七、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了两个新种,分别定名为:乌鲁木齐束颈蝗Sphing onotusururnchiensissp.noy.雅玛里克束颈蝗Sphingonotusyamlkensi sp.nov.。   综上所述:本文中运用Leica细胞图像工作站和显微图像分析软件 ImagePr0Plus4.5首次对昆虫染色体进行测定并进行数字化处理。运用SPSS系统分 析软件就染色体特征成功地建立了系统树。系统的归纳了斑翅蝗科的细胞分类学 特征,明确了斑翅蝗科15个属间的亲缘关系。对痂蝗属、皱膝蝗属、束颈蝗属、 小车蝗属和胫剌蝗属内各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测定。发现了两个新种。在研 究工作中运用的现代技术和方法以及所获得的成果对于昆虫分类学的发展具有一 定的创新和突破,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资料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