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813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综合之中国近代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答案】《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是章炳麟发表的反对君主立宪的著名论文。1903年,章炳麟
,批驳了康有为的保皇观点。针对康有为关于中在《苏报》上发表了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国“公理未明,旧俗俱在”因而“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观点,他指出:“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
,是当时革命派从思想上、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理论上正面批判立宪派的重要著作。
2. —•二八事变
【答案】一•二八事变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了支援和配合其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掩护其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的丑剧,在上海挑衅引发的冲突。日本海军陆战队在1932年1月28日夜对上海当地中国驻军第十九路军发起攻击。通过一•二八事变,日本达到了拼凑伪满洲国和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屈服的双重目的。
3. 二次革命
【答案】二次革命是1913年孙中山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战争,又称讨袁之役、赣宁之役、癸丑之役。1913年初,宋教仁准备组织内阁。袁世凯为阻止国民党执政,派人暗杀了宋教仁。宋案真相大白,引起革命党人不满,孙中山动员起兵讨袁。袁世凯与五国银行团达成善后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李烈钧于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拉开了二次革命的序幕,江苏等地也相继独立,加入讨袁行列。结果讨袁军战败,二次革命宣告失败。
4. 贞元六书
【答案】贞元六书,又称“贞元之际所著书”,是冯友兰于抗战时期所著《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六书的合称。其哲学思想是中国程朱理学与西方新实在论的结合,其新理学把世界划分为二,一个是此岸的现实世界,一个是彼岸的“理世界”现实世界的实际的物,都是相对的料,他是第二性的,理世界是万理俱备,万理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天的,是第一性。物不过是理之实现。在人生观上面,区分人的四种境界,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
地境界”的人“体与物冥”、“万物皆备于我”,我即万理之主宰。
5. 京师同文馆
【答案】京师同文馆是指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洋务学堂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1862年,恭亲王奕沂等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文馆是培养外国语言文字、科学技术人才的学校;在外国语言文字方面,先后分设了英、法、俄、德、日五馆。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6. 瓦窑堡会议
【答案】瓦窑堡会议是中共中央于1935年12月17日,陕北在瓦窑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大规模的抗日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为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而召开的。会议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7. 文学社
【答案】文学社是清末湖北革命团体。1911年1月由振武学社改组而成,蒋翊武任社长,以“研究文学”为名,在武汉新军中发展会员,开展革命活动。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正式联合成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构,推举文学社领导人蒋翊武为革命军总指挥、共进会领导人孙武为参谋长,于10月10日晚发动了武昌起义。
8. 《穿鼻草约》
【答案】《穿鼻草约》即鸦片战争中,英国代表义律私拟的一份议和草约。鸦片战争爆发不久,道光皇帝便向英国求和,于1840年11月派钦差大臣琦善到广州与英军谈判。英国代表义律私拟
,主要内容是:割让香港,赔偿烟价600万元,恢复广州等地通商,归还定海等。了《穿鼻草约》
这只是义律单方方面的行动,中英双方未正式签约。事后,两国政府都不承认这项草约。
9. 中共三大
【答案】中共三大是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的中心
,任务是讨论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问题。会议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
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中共三大的不足在于,对民主革命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土地问题和建立革命军队问题都还缺乏明确的认识。
10.金田团营
【答案】金田团营是1850年洪秀全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前的准备工作。1850年6月间,洪秀全为准备起义发布总动员令,通告拜上帝会会众在当年秋天赴桂平金田村集中团营。入营时实行男女分营,各按军事编制组织,所携财务均交“圣库”,全体衣食由圣库供给,同食同穿,一律平
均,如有不遵者依例逐出,这是为了适应当时战争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赴义会众曾奋勇抗击清军阻截,次年1月举行了金田起义。
二、论述题
11.比较大革命时期的北伐与国民政府北伐的异同。
【答案】(1)相同点:都是国民政府同北洋军阀之间的战争。
(2)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前者是在国共两党革命统一战线领导下,在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的情况下进行的;后者是在国民党一党专政逐步建立的情况下进行的,革命统一战线已经破裂。
②目的不同:前者是为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实现中国的统一;后者主要是同张作霖争夺全国统治权。
③性质不同:前者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广大工农群众积极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后者是国民党新军阀与北洋旧军阀之间争夺统治权与地盘的战争。
④组织领导者不同:前者是以国民党左派为核心,当时的国民党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后者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府。这时的国民党是蒋介石集团独裁统治的工具。
⑤参战军队不同:前者是国共合作的革命军队——国民革命军;后者是帝国主义帮助建立起来的反革命军队。
⑥对帝国主义的态度不同:前者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并收回了九江、汉口英租界;后者对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济南惨案”屈辱退让,严禁中国人民的反日运动。
12.分析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对华侵略的特点。
【答案】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殖民者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侵略,这种侵略有着明显的演变特征。
(1)以《马关条约》为界,分为以商品输出为主的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和以资本输出、商业侵略为主的帝国主义阶段,这两个侵略阶段都是为实现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掠夺中国的财富为目的的。其中,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包括开放通商口岸、割让土地成为商业侵略的根据地,向中国倾销工业品和掠夺原料等各种特权实现的;商业资本输出阶段主要实通过一些国家的商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实现的,他们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
(2)《马关条约》签订后,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列强继续向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同时,还通过在华开矿山、修铁路、投资建厂、奴役性的贷款等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把中国推入半殖民地的深渊。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在中国的京津地区派兵驻守,中国的官僚机构已经受到侵略势力的左右,《辛丑条约》等更是使得中国的清政府沦落为“洋人的朝廷”。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