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28综合课(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考研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公共政策终止

【答案】公共政策终止是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种行为。政策终止不仅是指取消原有的政策,而且还意味着制定新的政策。因此,政策终止既是公共政策过程的结束,也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开始。

2. 战略管理

【答案】战略管理可以理解为管理者有意识地选择政策、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之行为。也可以理解为制定、实施和评价使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跨功能的艺术或科学。战略管理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战略管理是未来导向。战略管理为组织未来的发展设立愿景,规划蓝图。

(2)战略管理着重于较长远的、总体的谋略,关注全局而非局部,关注长远的利益而非当前的利益。

(3)战略管理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以及识别威胁的过程。战略管理的一个基本的宗旨便是利用外部机会和化解或回避外部威胁。

(4)战略管理是直觉和理性分析的结合。战略管理即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同时又关注经验、判断、感觉和直觉对于制定政策的作用。

(5)战略管理是持续性与循环性的过程。由于组织环境不断的发生变化,组织应该持续不断地关注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发展趋势,以便作出必要的调整。

(6)战略管理是前瞻性思考和由内而外的管理哲学。主要表现为:向前看,寻找问题和机会,寻找重构问题的新方式,从他人的或外在的观点来看组织问题。

3. 一般环境

【答案】一般环境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进一步可以划分为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国际环境等。一般环境是政策系统存续和运行的基础,对政策系统的组织特性和功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是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价的宏观背景和总体性框架。

4. 利益落实

【答案】利益落实是指在分配利益时,满足一部分利益群体的合理要求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利益群体能否按照政策规定的目标,获得应有的利益,这不仅是相关的利益群体关心的事,更应该是政府关心的事。政府的政策主体地位,需要其主动地把政策内容贯彻到实践中

去,产生应有的政策效果,即从本质上讲,使得分配的利益到位。

5. 结构不良问题

【答案】结构不良问题是指包括具有无法确定、难以进行连续排列的价值观的不同决策者的问题。这类问题的目标存在着互相竞争的冲突,无法达成共识,对政策选择及其后果也难以确定,无法估计风险程度。结构不良政策问题的原型是完全不具有传递性的决策问题,即没有哪一个较其他的政策问题更可取,人们很难提出满意的政策问题。

6. 公共物品

【答案】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公共物品是指那些或多或少具有下面两个特征的物品(或服务),包括的内容有:①个人很难拥有排他性的占有和支配该物品(或服务)的权力; ②个体对该物品(或服务)的消费一般并不或者很少会减少其他个体消费该物品(或服务)的可能性。与之相对,私人物品则是指那些基本上不具备上述两种特征的物品。公共物品的上述两个特征意味着,个体很难向那些消费这些物品的其他个体收取因提供这些物品而应当获得的合理补偿。其结果必然是降低了个体在提供这些公共物品方面的激励。这样,一方面,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或多或少地对公共物品具有需求; 另一方面,在没有市场之外的其他途径参与这些物品生产的情祝下,市场并小能保证这些物品一定能够被生产出来。这显然意味着效率的损失。

7. 公共政策客体

【答案】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政策的直接客体是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政策的制定围绕着社会问题和政策问题展开; 政策的间接客体是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政策是通过调整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来达成政策目标。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社会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8. 投入产出法

【答案】投入产出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内容:

①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综合分析和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分析重要的宏观经济比例关系及产业结构等基本问题;

②制定投入产出表,反映各种产品生产投入来源和去向的一种棋盘式表格;

③构建投入产出模型,用数学形式体现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线性代数方程组。

二、简答题

9. 简述政策决策中过半数同意规则的局限性。

【答案】过半数同意规则是多数票制的一种,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决策规则。区

别于简单多数制,过半数同意规则要求至少有1/2以上的投票人支持的决策方案才算通过。在实践中,过半数同意规则的变异包括占多数规则、孔多塞标准、博尔达计数、淘汰投票、赞成投票等多种形式。

过半数同意规则存在缺陷的主要是对于过半数无法准确计算。过半数的最恰当的百分比究竟是多少,是要有2/3票,还是要有3/5票,抑或是要有其他数量的票? 多样化的标准表明过半数规则本身存在模糊不清之处。即使过半数得到准确的计算,过半数规则本身也有不足:

(1)决策中的“多数剥削少数”:即最终集体决策结果体现多数人的利益,少数人的利益被忽略,政策方一案的强制性导致对少数者利益的保护存在不足. 。这显然不符合民主制下尊重多数、保护少数以及防止“多数暴政”的理论原则。

(2)过半数同意规则所认可决策结果未必是正确的。

(3)过半数规则还面临投票“循环”的问题:即投票过程中次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选择结果,各种政策方案都有可能被“循环”通过,从而使结果极不确定。在出现各种方案有可能“循环”通过的情况下操纵议程就可以控制结果,因此过半数规则显然有利于决策程序的制定者或控制者。可见,过半数同意的规则会造成“多数人反对多数人”的决策结局,因此必须对过多数规则进行实践修正。

10.在断续时间序列分析中,长短期混合影响的回归方程中的自变量是什么?

【答案】断续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将政策所引起的影响分为短期影响、长期影响、长短期混合影响和脉冲效应四种。

11.系统分析包含哪些最基本要求?

【答案】充分认识系统的特征,或许是坚持系统方法用于政策分析所遵循的相应原则的基础。国内不少学者把这些内容进一步概括,特别强调了系统方法应当符合三项基本要求:

(1)整体性

整体性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出发点。依据整体性要求,首先要把系统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整体的性质与规律只存在于组成系统的那些相互作用与影响的要素及其运动过程之中,各要素的孤立特征和活动的总和并不能反映系统整体的特征和活动方式。

(2)综合性

其包含着两层含义:

①不仅要看到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看到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的普遍联系,同时还要看到各要素与系统、环境的联系。简单地讲,要综合地认识到要素、系统与环境的各种关系。

②这些联系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各要素在变化,环境在变化,组成的系统也在变化。因此,应当从政策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相互联系方式、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的系统的研究。

(3)最优化这是运用系统方法实现政策目标的理想要求,或者说是追求一种最实用性的结果。政策系统通常都是复杂的大系统。在运用系统方法进行考察时,应依据需要和可能为系统的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