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请举例说明不同受众的解码方式。
【答案】受众的知识结构、社会地位、解码语境与传播者的关系的不同,会导致他们对传播内容做出不同的解码。由于传受双方编码和解码的规则不同,传受过程中会出现符码的差异。一般来说可能存在三种不同的解码方式:统治一一霸权立场、协商立场、对立立场。
(1)第一种解读方式中,受众在编码者设定的框架内进行解读,认同主导的意识形态。
(2)第二种解读方式混合着相容的国素和对抗的因素,既保留一定的主导意识形态,同时又根据自己所在群体的位置做出一定的同意,受众与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间处于矛盾和协商状态。
(3)第三种解读方式是受众在识破编码的意义之后,采取与占统治地位的编码完全相反的策略,根据自己的经验解读出新的意义。
2. 社会化媒体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答案】(1)社会化媒体是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社会化媒体的主要特征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也就是说,社会关系与内容生产两者间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社会关系的需求促进了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内容生产,反过来,这些平台上的内容也成为连结人们关系的纽带。这些内容并非全都具有公共价值,但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传播机制可以很快地在无数的信息碎片中将有公共价值的内容筛选出来。
二是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因此,论坛、游戏、即时通信、博客、视频分享、问答、维基、SNS 、微博、LBS ,甚至电子商务,都是社会化媒体应用。换一个角度看,今天互联网上的应用,除了各类基于Web 模式的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外,其他几乎所有的应用都或多或少具有社会化媒体的属性。
社会化媒体可以有不同的偏向,例如,即时通信、SNS 等是偏社交的,而博客、微博是偏媒体的。但无论最终表现出哪个方向的偏向,社交与媒体二者的逻辑关系却是清楚的:社交及社会关系是基础,而媒体的功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如果认为偏媒体的平台是以媒体属性为基础,再将社交嫁接在这个之上,那么这仍然是传统媒体时代的思维。在这种思维之下,恐怕难以真正理解与运用好社会化媒体。
(2)社会化媒体影响下的新闻生产模式一一公民新闻与专业媒体平分秋色。
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公民新闻活动的繁荣。对于公民新闻活动的认识,不能仅限于新闻
的发布或传播这个层面,而应该把公民的各种新闻信息生产行为综合在一起考察,包括新闻的采集、发布、整合、传播,也应包括与之相关的评论和其他活动。
社会化媒体时代,公民新闻的力量必然不断上升,最终与专业媒体相抗衡。这将使得未来传 媒业的生产模式发生质的变化。公民新闻主要用以下方式影响着新闻的生产:
①原创性生产:一些具有一定新闻素质的网民,有意识地参与到网络新闻生产中,他们有时所提供的是完整的新闻报道或新闻评论。在博客、微博等平台中这样的原创性新闻生产越来越多。这些内容与专业机构的新闻生产的结合也越来越密切,其中图片报道、视频报道被专业媒体接纳得更多。
②启动性生产:网民有意或无意地向媒体提供的新闻线索,是帮助媒体寻找报道题材、启动报道的一种方式。
③资源性生产:网民参与各种形式的网络调查,为新闻报道提供了一定的报道素材与背景。网民的微博、博客以及BBS 的各种帖子,也都可能为网络新闻报道提供丰富的资源。
④增值性生产:网民通常会通过论坛、博客、微博等转发自己认为好的或是有意思的新闻。这种方式虽然并不直接生产新的新闻,但是,它使新闻扩散,从而实现新闻的增值。在更多的时候,即使网民不直接传播、扩散新闻,但是,他们在各种网络空间中发表的与新闻有关的评论,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事件或新闻的关注度。这是对新闻价值的另一种提升。
⑤互动性生产:有些新闻的生产过程,本身就需要受众的参与,例如,网民与新闻事件当事人或嘉宾的在线交流。
③整合性生产:很多网民不直接进行原创性新闻生产,但是,他们对媒体的新闻进行筛选、整合,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进行重新编排,从而为其他网民提供有序的新闻资源。在博客中,这样的生产行为是大量存在的。微博中一些用户的转发,也是这样一种新闻的选择与整合。
这六个方面,有些是网民的原创性生产活动,有些则是对专业媒体内容的一种“再生产”过程。
尽管很多研究者与从业者对公民新闻的碎片化持否定态度,但在某种意义上,网民带来的碎片化的信息,是对由大众媒体垄断带来的信息不平衡状态的一种补充。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参照、相互校正的可能。虽然每个网民只是提供的一些零散的“碎片”,但是,当那些关键的碎片拼贴在一起时,当它们与专业媒体所提供的图景组合在一起时,最终呈现出来的景象,会比仅仅由专业媒体所描绘的景象,要更为丰富、立体、真实。
(来源:彭兰《社会化媒体、移动终端、大数据:影响新闻生产的新技术因素》)
3. 简述关于社会传播的“文化指标研究”的主要内容。
【答案】“培养分析”并不是一项孤立的研究,相反,它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项研究称为“文化指标研究”(culturalindexstudies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它包括三个方面:“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和“培养分析”,这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1)“制度分析”
其主要目的是分析大众传播的信息生产、传达和消费过程中的各种制度性压力和制约因素,揭示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定倾向性形成的原因。这些因素包括:
①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对传播制度和传媒活动的法律、政策的规定;
②媒介企业内的经营部门和外部银行资本、广告主等对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的干预和影响; ③同业竞争和来自各种利益团体的压力;
④一般受众对信息传播过程的影响。
格伯纳等人认为,在这里,前三种制度性压力是形成传媒内容倾向的主要因素; 一般受众对个别媒介的活动可以发挥一定影响,但对总体的媒介活动而言,这种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2)“讯息系统分析”(messagesystemanalysis )
大众传播的讯息是通过语言、文字、画面、影像等象征符号来传达的,这些讯息并不是符号的随意组合,而是根据一定的观点和意识形态进行加工整理后的具有完整的意义结构的系统。讯息系统分析的目的就在于揭示媒介讯息系统的整体倾向性。
格伯纳在讯息系统分析中发现,美国的传播媒介在总体上反映了占统治地位的利益、观念和价值。分析的结果还表明,电视剧主人公大半是35岁至45岁的白人男性,尽管这个阶层在美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很小,却代表了美国占统治地位的核心价值(包括社会地位、权力、金钱、职业、性等各个方面)。另一方面,电视剧对老人形象的描述却表现出另一种倾向:他们不但存在感弱,而且反面人物多; 这些倾向说明,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是按照一定的价值体系结构来安排的,讯息系统分析的出发点就在于揭示它的这一本质。
(3)“培养分析”
“培养分析”是讯息系统分析的延伸,换言之,它的目的是考察大众传播的特定倾向所造成的社会结果。例如,在对电视剧的内容分析中,格伯纳等人发现,老人不仅出场率低,而且被做了大量“非善意的”描述,如心胸狭窄、缺乏适应力、顽固、保守、迟钝、消极等。他们将电视剧中的这些倾向与社会上人们所持的老人观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而且越是电视接触量大的人,也就越倾向于对老人作出“非善意的”、否定性的评价。
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这就是“培养分析”的核心观点。格伯纳等人认为,传播媒介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mainstreaming )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培养理论”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各国学者的重视,英、法、瑞典、日本、韩国、阿根廷等国也都开展了类似的研究,研究对象也由最初的电视暴力和社会犯罪的关系扩展到家庭、职业、宗教、种族、政治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形象研究等各个领域。
4. 简述马莱兹克模式。
【答案】马莱兹克模式是由德国学者马莱兹克1963年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