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02中国近现代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答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简称“八字方针”)是1961年1月14〜1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八届九中全会上通过的调整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指导原则。这一方针的主要内容是:要调整各方面的生产关系和有关政策,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要巩固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取得的经济成果,并使其向纵深发展;要以一部分投资来充实一些部门的生产能力,以便收到更大的经济效果;要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这一方针是20世纪60年代前期我国调整国民经济的基本方针,国民经济得到初步调整。

2. 梁方仲

【答案】梁方仲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和明清史学家,他毕生都致力于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而对明代财政史的研究则是他的研究核心和精华,成绩十分突出,梁方仲先生被国内外史学界誉为研究“明代赋役制度的世界权威”,是我国社会经济史学的奠基者之一。

3. 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1957年我国执行的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根据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中共中央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5年7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是: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③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④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4. “三支两军”

【答案】“三支两军”是指人民解放军在文革中奉命执行支左、支农、支工、军管、军训任务。1966年12月31曰,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对大中学校革命师生进行短期军政训练的通知,此后军队开始执行军训任务。1967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广播电台问题的通知,广播电台由当地人民解放军实行军事管制,军队由此开始实行军管任务。不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文革小组又赋予人民解放军以支左、支农、支工的任务。全军大约有280多万指战员参加过三支两军的工作。在当时全国内乱的局面下,派人民解放军实行三支两军,对稳定局势,减少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三支两军贯彻执行文革的指导思想,也带来一些消极后果。1972年后,各地、各单位,三支两军人员先后撤回部队。

5.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答案】1935年4月,蒋介石发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其实施》的报告,宣布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6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局面,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作用不仅是发展国民经济,增加了国民收入,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场战前的经济动员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一场由政府号召并组织的、动员各界人士参加的群众性的经济建设运动。它是一场较为全面、较为彻底的经济建设运动,对中国近代化有着深远影响,符合中华民族利益和人民愿望。

6. 九一三事件

【答案】九一三事件是1971年林彪集团阴谋武装政变、夺取最高权力的事件。林彪、叶群、林立果等在谋杀毛泽东和南逃广州另立中央的阴谋相继破产后,于1971年9月13日凌晨乘飞机外逃叛国,途经蒙古国温都尔汗附近时坠落,机毁人亡。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它在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7. 八七会议

【答案】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它的主要内容有:①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②改选党中央领导机关,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 ③决定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这次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思想。

8. 府院之争

【答案】府院之争是指1917年围绕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在北洋军阀内部引起的争斗。即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的斗争。1917年3月,围绕中国是否参战间题,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要求参战,黎元洪在美国支持下反对参战。后黎元洪免去了段祺瑞的职务,并请张勋调停,又引起了张勋复辟。张勋复辟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于事后辞去总统职,总统改由冯国璋担任。

9. 《塘沽协定》

【答案】《塘沽协定》是1932年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的撤军协定。1932年,日军侵占东北后继续向华北进犯,1932年5月31日,国民政府派熊斌与日本代表冈村宁次在塘沽签订协定。主要内容为:中国军队撤退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香河、宝坛、林亭口、宁河、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尔后,不得越过该线,不得有一切挑战扰乱之行为。日军为证实第一项的实行情形,随时用飞机及其他方式进行监察,中国方面对此应加以保护。日军如证实中国军队业已遵守第一项规定时,不再越过上述撤退线追击,自动回到长城一线。长城线以南,及第一项所示之以北、以东地区内的治安维持,由中国方面警察机关担任。此协定实际默认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和热河省的“合法”性,并承认了冀东为“非武装区”。这样,整个华北门户洞开,日军随

时可以进占冀察和平津。《塘沽协定》是蒋介石政府在民族危急关头与日本妥协的具体表现。

10.土地改革运动

【答案】土地改革运动是指1949〜1953年春,中共在新解放区分期、分批实施的土地政策。土地改革是一场深刻、激烈的阶级斗争,大体分为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和分配土地三个步骤。土改总路线为:“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次土改与北方土改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根据新的形势发展变化,中央明确提出保护富农经济,这有利于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并防止乱打乱杀;有利于减少土改所引起的社会动荡,使党和政府在政治上更有主动权;可以稳定民族资产阶级。经过这次运动,共使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地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还分得大量耕畜、农具、房屋和粮食。这次运动使

农民从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论述题

11.论述国民政府为抗战做的准备。

【答案】(1)整顿军备

①成立国防委员会

1937年3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中央政治委员会决定成立国防委员会。《国防委员会条例》规定:“国防委员会为全国国防最高决定机关,对于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负其责任。”同时也规定“国防委员会为便利决议之执行,得直接秘密指导国民政府之军事及行政各高级机关,并督促其完成”。国防委员会设正、副主席各一人,以中央政治委员会正、副主席兼任之。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的设立,表明了国民党政府从国防决策机构方面开始初步调整。

②拟定作战计划

,并于在前有作战计划的基础上,国民党政府参谋本部最终拟订《1937年度国防作战计划》

1937年3月修订完毕。战前备战的战略设计已基本完成。

③整编陆海空军

1935年3月,以陈诚为处长,成立了陆军整理处,负责全国陆军的整顿和训练,到全国抗战爆发时,国民党政府陆军己整理与未整理部队共计步兵182个师又46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又6个独立旅,加上特种部队,共约170余万人,预定使用于第一线作战者,计步兵80个师又9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炮兵2个旅又16个团。

到1936年底,国民党政府空军增至31个中队,编成9个大队和5个直属中队,此外尚有4个运输机队。总计全国空军共有各类飞机600余架。全国有飞机场262个,飞机修理厂6个。

海军建设由于耗资较大,并没有太大建树。

(2)加快经济发展

1935年4月,蒋介石发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其实施》的报告,宣布推行“国民经

,决定通过济建设运动”。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了《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

“人力”、“地力”、“资力”、“组织力”的配合,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组织机构方面,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