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27新闻传播实务与汉语文学综合知识之新闻评论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以事论理

【答案】以事论理,是指在论证中,先列举事实,再对该事实进行分析和评论。它要求一定是和本篇文章的道理相关的事例。这个事例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事件,也可以是一组新统计的数据,还可以是一系列为人所知的现象。在列举事例时,要围绕主题简明扼要,不可过于冗长Ag 嗦。

2. Talkshow

【答案】Talkshow 也就是中国的论坛式评论。即由主持人在演播室现场主持,由特邀嘉宾和部分受众直接参与,就社会生活中与群众比较贴近的事件和话题展开讨论、争鸣的谈话体节目。

3. 同期声

【答案】同期声是指与电视画面同步出现的各种声音,包括人物的谈话和现场的各种实况音响。同期声是电视评论各种声音符号中最重要和最富感染力的组成部分,与画外音、主持人(记者)的演播室点评及各类背景音响不同的是,它更具有现场感和表现力,而且具有更为鲜明的个性特征。

4. 电视述评

【答案】电视述评是述评这种融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于一体的杂交品种在电视中的具体运用。它既报道事实,又对新闻事实做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虽然在篇幅上述多于评,但述是手段,评是目的。在夹叙夹议、述评结合中,以评驭述,具有鲜明的导向性。电视述评与报纸、广播述评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特殊的表现手段。它综合运用画面、音响、屏幕文字和解说、论述性语言,是表现手段最为丰富的述评,也是最能体现电视传播特点、发挥电视传播优势的电视评论形式。

5. 座谈式评论

【答案】座谈式评论是主持人(或记者)邀请有关方面的政府官员、专家权威或各方面代表人士,在演播室就新闻事件或社会话题发表意见、交流看法和进行探讨的谈话体节目。这些意见往往相互启发、补充,对论题的探讨也往往较为全面和深入,谈话具有较为明显的交流感与互动作用。

6. 系列评论

【答案】系列评论是指针对某一重大问题和事件而刊发的一组评论文章,一般在三篇以上。

系列评论所反映的问题比较重大,而且涉及的面也较广,在一篇评论文章里很难说清楚、说完整,需要将重要的问题分割开来,一篇一篇地辨析和阐释。系列评论一般来说都是围绕一个大的主题,分成若干小题目来做,各篇独立成篇,又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系统。

7. 本报特约评论员

【答案】本报特约评论员是指某家报纸特别约请的评论员。特约评论员简称评论员,通常是受媒体之邀发布评论意见等。大多数媒体会为了避免纠纷,声明是评论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媒体看法。特约评论员的组成人数不定,少则一人,多则数人。组成人员多数是该媒体的记者、编辑,或在各个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但也有政府工作人员借由主要媒体发表意见的。

8. 网络新闻评论

【答案】网络新闻评论,是网民借助网站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就当前某重要新闻或某新闻事件进行议论和评述的文章,每篇字数一般在五六百左右,也有超过千字。网络新闻评论分为专家评论、编辑评论和网民评论,最具互联网特征的是网民的交互性评论。网络新闻评论体现了网民的基本需求:①“交流性’夕,互联网提供一个网民交流的公共场所,大量意见和观点通过网络媒介汇集、交换和传播。②“参与性”,网民通过网络传媒发表自己的观点,实现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网络新闻评论处于新闻评论和互联网的交汇点,它在传统媒体评论内容和形态上异化出自己的特点。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准确及时、快速反应; 旗帜鲜明、尖锐泼辣; 交互性强,穿透力大; 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9. 宣传价值

【答案】宣传价值是指新闻评论发表后对社会的影响力和震撼力,即指我们常说的社会效果。评论是一种有形意见的表达,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评什么,文章一发表即会对社会产生影响。

10.社评

【答案】社评是对当前社会中的某一现象进行评沦,一般称为“社会时评”,属言论、杂文性质。它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该现象的看法,文章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其作者不限,可以是本报刊的编辑、记者,也可以是社会群众。

二、简答题

11.新中国建立后新闻评论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案】这个时期的新闻评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具体阶段:

(1)全面恢复和开始建设时期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经济建设成为全国全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由于共产党已经成为执政党,领导全国政权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工作,需要

根据形势的发展提出新的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因此,作为党报的新闻评论需要配合形势和任务,及时地、准确地、理论联系实际地去宣传和阐述党所提出的各项任务、方针、政策,动员人民群众为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任务而奋发努力地工作。于是,这个时期中阐述型社论和评论开始兴起并日益引起社会重视。

(2)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

在1957年6月到1978年的20余年中,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精力用于阶级斗争。前后经过了反右派斗争、反右倾斗争、农村的“四清”运动以及所谓“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即政治大灾难等具体阶段。总起来可分为前十年和后十年。

①前十年(1957-1966)这一阶段,鉴于党的主要领导人对形势对国情的极左的错误估量,致使报刊及其新闻评论特别是在政治问题上常常棍淆了敌我两类矛盾,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造成了严重的负面效应乃至严重误导。

②后十年(即1967-1978)这一阶段,正是我国开展所谓“文化大革命”的非常历史时期,即给党和国家、给全国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时期。在这一场持续十年之久的浩劫中,党报及其新闻评论被推到了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第一线,扮演了极不光彩的可悲角色,在中国新闻评论史上开始了一次历史大倒退。多年从事《人民日报》评论工作的范荣康同志将“文革评论”称之为“四无评论’,,即无中生有、无需论证、无限拔高、无限上纲。

(3)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发展新时期

“四人帮”垮台以后,报刊新闻评论逐步摆脱了极左的影响,开始恢复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然而,“十年内乱”刚刚结束,“文革”的理论和做法还没有被彻底否定。当时中央党政主要负责人华国锋同志的指导思想仍是坚持“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如果照此办理,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一大批老十部的冤案难以昭雪改正,邓小平不能出来工作,揭批“四人帮”也无法深入下去,新闻评论工作也被设置了重重禁区。

12.新闻述评有哪些长处?

【答案】新闻述评兼评、述所长,又熔评、述于一炉,使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长处:

(1)从埋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析问题,更有针对性

新闻述评,由于有一定的事实作基础,并对此进行中肯的评论,因而事实和道理可以相得益彰。通过评论的事实,意义被揭示得更深刻,显得更鲜明、更有力; 同样,以事实作基础进行的评论,道理被阐明得更精当,显得更中肯、更实在。

(2)从点和面的结合上说明问题,更有普遍性

新闻述评的报道面广阔,它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就一般情况而言,述评不拘泥于一人一事,总是面向全局。

(3)用有述有评、评述结合的方法论证问题,更有灵活性

新闻述评不像其他报道形式要受许多限制,它可以夹叙夹议,纵联横切; 可以旁征博引,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