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617法学基础(法理学、宪法学)之宪法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制宪权与修宪权

【答案】(1)宪法制定权(简称制宪权)是指制宪主体按照一定原则创造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的一种权力。修宪权是依据制宪权而产生的一种权力,可以理解为制度化的制宪权。

(2)制宪权与修宪权的关系如下:

①制宪权、修宪权是属于不同层次的权力形态。

②当一个国家通过国民投票决定宪法修改时,这种国民投票权也是一种源于制宪权的修改宪法行为,但不可能是原始的制宪权。

③有时制宪权与修宪权行使主体相同,但其行为的性质不同。

2. 宪法形式

【答案】宪法形式是指各种具有宪法效力的规范、惯例等宪法具体的外在表现形式。宪法的形式是宪法的外在表现,是宪法内容的载体,宪法的形式直接决定一国宪法的体系。宪法形式在各国的差异较大。当今世界主要有两种宪法模式: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成文宪法国家和不成文宪法国家在宪法形式方面差异很大,不成文宪法国家没有专门的宪法典。

3. 选民登记

【答案】对每一个享有选举权的公民,选民登记是从法律上确认其选举资格的一项必经法定程序。凡年满18周岁的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都应列入选民名单,根据选举法的规定,行使选举权的主体是选民,选民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选举权,并经过选民登记,领取选民证的公民。我国的选民登记采用一次性登记的方法。经登记确认的选民资格长期有效。每次选民登记前,主要是针对卜次登记以来的变更情沉进行重新确认。选民名单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4. 宪法规范

【答案】宪法规范是指调整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的各种规范的总和。宪法规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宪法规范的政治性; ②宪法规范的组织性与限制性; ③宪法规范的最高性; ④宪法规范的稳定性与适应性; ⑤宪法规范的制裁性; ⑥宪法规范的原则性; ⑦宪法规范的历史性与概括性。

5. 宪法监督与宪法诉讼

【答案】宪法监督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据一定的程序,审杳和裁决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等规范性文件是否符合宪法,以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制度。在宪法监督中,有此国家由普通法院或特设法院通过诉讼的方式审查违宪案件,这种宪法监督方式称为宪法诉讼。

6. 国家制度与国家机构

【答案】(1)国家制度是指确立一国阶级统治关系的基本制度。主要指国体,即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反映国家的本质和阶级属性。国体决定政体,并通过政体来表现,所以国家制度既包括国体,也包括政体,是规定国家权力归属什么阶级和这个阶级采取什么组织形式以实现其权力的制度。

(2)国家机构是指行使国家职能的权力机关的总称。国家机构的设置一般由宪法或宪法性法律予以规定。按照各机关在国家机构中的地位和职能分工,国家机构可分为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军事机关、检察机关等。

(3)国家制度和国家结构之间的关系为:国家的政治以及一切机构组织与活动的原则都是根据国家制度来规定的。

7. 人大的任期

【答案】人大的任期是指担仃国家权力机关的期限。全国人大的仃期由宪法规定。第一、二、二届仃期为4年,从第四届全国人大开始任期改为5年。为保证全国人大工作的衔接,全国人大任期届满前的两个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完成下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在遇到不能选举的非常情况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2/3以上的多数决定,可以推迟选举,延长本届人大的任期。在非常情况结束后1年内,必须完成下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

8.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约法》

【答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共7章,包括总纲、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国务员、法院与附则,计56条。在正式宪法制定以前,有与宪法相等的法律效力。其内容主要是:

①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是资产阶级“主权在民”原则的体现;

②规定中华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③用专章规定人民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④根据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中央国家机关的设置;

⑤在附则中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

《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为了实行个人独裁与专制,而炮制的一部宪法性文件。该约法彻底否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确认了封建军阀专制,从而为袁世凯复辟帝制作出了舆论准备。

二、简答题

9. 简述二战后宪法发展的新态势。

【答案】(1)包括中国在内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都纷纷制定和颁布了自己的宪法,同时民族国家的民族主义宪法也极大丰富了和发展了现代宪法的内容和形式。

(2)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发展也显示了某些共同的倾向。主要表现为:

①行政权力日益加强,议会权力则逐渐被削弱;

②公民基本权利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权利成为基本人权的重要内容; ③普遍建立了宪法保障制度,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成为一种潮流;

④确认主权的相对性,对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直接加以承认和接受。

10.简述政党制度与民主宪政的关系。

【答案】宪政是伴随着宪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提高而逐渐形成的。然而,当我们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将政党制度与民主宪政结合起来考察时,则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主张必须给予各政党以宪法所认可的地位,也就是说要使它们具有作为“形成国家意志的机制”的职能,这样人们就能够使现代国家民主化。

(1)政党制度是民主宪政发展的产物。虽然政党的产生原因在根本上归结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但这种经济上的客观需要主要表现为政治上的权力要求。表现在:①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的平等、自由原则必然要求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民主化,要求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都能参考加国家的政治生活。

②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民族统一市场和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不可能像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那样,由公民直行使,而必须通过中间体即代表的方式才能实现。 ③由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引起的利益分化,使各阶级、阶层或集团不仅为了自身利益而通过代议制民主争夺国家权力,而且为了取得胜利,还通过寻找合作者来壮大自己的力量。由此可见,导致政党产生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以代议制民主为核心的民主宪政的发展。

(2)政党制度促进了近现代民主宪政的发展。政党制度并不消极地受动于民主宪政的发展。实际上,伴随着政党的产生和政党制度的建立,政党制度又反过来大大推动了近现代民主宪政的发展。 ①政党制度的出现使古代君主个人终身统治的专制政治转变为近现代政党的民主政治。这可以说是政党制度对民主宪政促进作用的高度概括。

②政党制度是解决民主宪政中不同群体间的矛盾、冲突的重要途径。利益分化形成利益差别是近现代任何国家都存在的普遍现象。

因此,协调和处理由利益差别引起的利益冲突、利益矛盾,从而维持政治和社会秩序和稳定发展是民主宪政的重要内容。政党制度则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再次,政党制度状况直接影响民主宪政状况。这一点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党制国家的政治局面异常动荡。

③政党制度还是扩大政治参与的主要措施之一。由于政党制度运行的结果就是使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代表人物能够对国家权力的行使产生影响,因此它自然构成为促进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之一。

11.宪法规范是否可以直接对私法关系产生拘束力?

【答案】在我国宪法规范还不能对私法关系产生拘束力,其原因在于:

(1)尽管宪法涉及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其基本内容却可分为两大块:即国家权力的依法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