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秧歌剧

【答案】新秧歌剧是革命根据地延安新秧歌运动的产物,它在借用旧秧歌剧的基础上,改造了旧秧歌剧,于诸多方面表现出与己经在陕北一隅存在了千百年的旧秧歌剧迥然不同的质素。新秧歌剧也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产物,它贯彻了毛泽东提出的“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文艺原则,同时,也获得了延安民众的喜爱。《兄妹开荒》是新秧歌剧的开端。

2. 《一只马蜂》

【答案】《一只马蜂》是中国现代著名戏剧家丁西林最著名的独幕剧之一。创作于1923年,描写的是五四后觉醒的青年为争取婚姻的自主而与守旧势力抗战的一幕喜剧。作品成功地写出了二种鲜明的喜剧性格,语言不仅轻松、俏皮、饶有风趣,而且耐人寻思又质朴明净,结构精巧而严密,给人一种新颖的感觉。《一只马蜂》对传统的人生婚恋观与现代的人生婚恋观作了对比,给当时的青年男女以一定的启发和激励。

3. 浅草——沉钟社

【答案】浅草——沉钟社是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社团。浅草社成立于1922年,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其骨干成员又于1929年秋组成沉钟社。成员们以自我为立足点,强调人的尊严、自主性、隐私和自我发展,并且从维护自我的个性出发,积极鼓吹敢爱敢恨的真性情和敢于坚持的意志力,表现出了坚持个性主义思想的彻底性。创作方面则有冯至的诗歌,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多抒写知识青年苦闷的生活和忧郁的情感,富于感伤色彩。

4. “随感录”作家群

【答案】“随感录”作家群是指在“五四”时期,以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为主,用随感形式对现实做出敏锐的反应,充分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并以写杂文为主的文学创作群体。其杂文现实性强,论战色彩浓厚,其中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他们的创作都保持着鲜明的个人风格。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新青年》随感录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5. 《野草》

【答案】《野草》是鲁迅惟一一本散文诗集,写于“五四”后期。作品以曲拆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

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慈; 《影的告别》《死火》《墓褐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 《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6. 《仿徨》

【答案】《仿徨》是鲁迅的小说作品集,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首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实际的时间跨度是一年半多。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仿徨》的艺术技巧“圆熟”表现为:深广的历史图景; 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感情; “画眼睛”“勾灵魂”的白描手段; 丰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意义。

7. 《金锁记》

【答案】《金锁记》是张爱玲1943年所作的中篇小说。主要叙述了曹七巧嫁到姜公馆,用自己的青春作为抵押,终于得到一笔遗产,但黄金枷锁扭曲了曹七巧的人性,使她成为一个变态女人。张爱玲在艺术上细微地镂刻了人物变态的心理,利刃一般毒辣的话语产生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这部作品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将现代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推向了极致,后被改编成同名话剧。

8. 九叶诗派

【答案】九叶诗派是四十年代后期于国统区形成的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又称中国新诗派。主要成员有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浞、袁可嘉、穆旦等。曾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为阵地,共出版作品十七辑,后又出版《创造诗丛》《森林诗丛》,共计二十种。诗作在艺术上力求智性与感性的融合,注意运用象征与联想,让幻想与现实相互渗透,并吸收西方后期象征派和现代派某些表现手段,丰富了新诗的表现力,在四十年代的诗坛独树一帜。但直到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们四十年代的诗选《九叶集》后,该派才得名“九叶派”。

二、简答题

9. 简述20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内涵和特征。

【答案】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它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需要,又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结果,“问题小说”流行的时间不长,却是典型的“五四”启蒙时代的产物。

(1)问题小说的内涵

问题小说是产生于五四启蒙运动时期,盛行于20年代初的一个现代小说流派,以文学研究会成员冰心、许地山、叶绍钧、庐隐、王统照等为代表。他们关注社会人生,以五四新文化作为参照,重新思考社会人生问题,探索“人生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艺术的表现,题材涉及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如婚恋、教育、就业、家庭、妇女、儿童等问题,作家们对社

会弊端的敏锐感悟,使五四文学具备了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从而实现了该派“为人生”的文学创作主张。这一流派主要不足是由于急于要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社会功利的倾斜使其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陋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冲淡,削弱了作品的审美价值。代表作有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

(2)问题小说的特征

①写作题材广泛

当时以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两大思潮的传播为背景,形成了文学必须接触现实人生问题的启蒙主义主张。20世纪20年代的“问题小说”表现和思考的主要是“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的问题”,核心是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与此密切相关的是个性自由、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妇女解放等社会问题,还有些作品涉及了劳动人民的疾苦、军阀混战所带来的灾祸以及儿童问题、教育问题、劳工问题等等,题材相当广泛。

②文学性不强

问题小说的兴盛,是新的文学思潮的产物,这是借鉴外国问题文学的结果,同时也与周作人、胡适的理论倡导有关。20世纪20年代的问题小说强调对人生意义的探索,比较理论与哲学,相对忽视了写作技巧,文学性不强。

③“只问病源,不开药方”

20世纪20年代的问题小说都是为提出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它与问题剧一样,都是“五四”时期开始出现的文学现象。这些小说有的甚至连题目都带着问号,由于作者思想倾向的不同,初期问题小说中有一部分作品专以“爱”和“美”作为解决问题的钥匙,而并没有从根本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所谓“只问病源,不开药方”。

总之,20世纪20年代的问题小说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它正视社会问题,抒发作者情感,暗示深刻哲理。正式提出人们所关心的人生或社会问题,从而引起疗救的注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独特地位,但问题小说并没有为所提出的问题开出良药,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0.从夏衍戏剧创作看中国现代戏剧的成熟。

【答案】夏衍的戏剧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并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的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于现实

①夏衍的剧作一般不依仗离奇的情节、传奇式的人物和剧情发展中的突变,而是依照生活的逻辑平静朴实地再现生活本身,展现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相。取材的平凡性、构思的朴素性和内在的深刻性,构成了夏衍剧作的鲜明特色。

②从《上海屋檐下》到《法西斯细菌》,夏衍的剧作不以激烈的戏剧冲突和慷慨激昂的情调取胜,而以发掘富有意味的日常生活细节和含蓄隽永的抒情见长; 生活气息浓郁,语言朴素洗练,在平易亲切中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2)严格按照性格的逻辑

①在剧中夏衍一切依据人情,不求过分,既不作无益的呐喊,也不将人物随意拔高,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