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跨学科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答案】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

①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②马斯洛认为,在基本需要的满足过程中,各种需要不仅有层次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③马斯洛又把这五种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两类。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它们因身心的缺失而产生,因此也称缺失性需要。它们为人类维持生活所必需,一旦它们得以满足,其强度就会降低,因此个体所追求的缺失性目的物是有限的。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成长性需要,它区别于缺失性需要的根本特点在于它的永不满足性。

(2)需要层次理论在学习中的意义

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引起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2. 举例说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如何有效地应用调查方法?

【答案】调杳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对所要研究的对象的状况进行实际了解,搜集有关资料的一种方法。调查既可以是直接的,如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测量、访谈等,也可以是间接的,如作品分析、经验总结等。调查既可以是全面的普查,也可以是根据要求进行抽样调查或个案调查。有效的应用调查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做好调查之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采用观察法还是访谈法或者问卷法,在正式访谈之前都应做好准备工作。

例子:应用观察法来研究学生课堂违纪行为,事先应该确立观察的时间段(一节课的开始段、中间段、尾声段)、具体的观察内容(可能的违纪行为)、观察的指标(如违纪行为发生的种类、频率、持续时间等)、观察工具的准备(观察记录表、摄录像设备)等等。

②在调查的过程中应讲究技巧,同时应做好调查记录。

例子:第一次与访谈对象交谈,首先应作自我介绍,并利用对力一感兴趣的事情作为话题而引入。交谈过程中应设法营造一种愉快而友善的气氛,使访谈对象畅所欲言,并始终围绕着访谈主

题进行。

例子:课堂违纪行为的观察记录,可以列一个表格来进行记录,这个表格包括课堂违纪行为观察表观察地区、观察者、观察时间、违纪的种类和人数等。

③调查的过程中态度要端正、严肃对待、客观的执行。

例子:在使用心理测量方法进行调查时,必须慎重,以防止测验的乱编滥用。如通过智力问卷调查出学生的智力成绩很低,在解释时需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不能仅仅根据一个测验来断定结果。

④尽可能的消除调查过程中的各种偏差。

例子:在对小学生上课做小动作违纪行为的调杳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倾向,个人的主观意志等等会影响到观察,教师不能因为以前某个学生经常做小动作而只专注于这个人,而应观察所以的学生,而且评定的等级应该按相同的标准。

⑤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客观的分析

例子:通过问卷法调查到的被试的行为表现,采用描述统计还是推论统计,根据数据的类型进行具体分析,如学生学习动机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则需用t 检验,如果是年级之问的差异(3个或3个年级以上),则需采用F 检验来进行统计。

3. 知识掌握的实质是什么? 知识掌握有哪些类型?

【答案】(1)知识掌握的实质

知识的掌握,指在知识传递系统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及占有,是通过一系列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①知识的掌握发生在知识的传递系统中。知识传递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及传递知识的教学媒体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教师和学生分别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接受者,而知识及其媒体则是传授与接受的对象和手段。知识传递过程的成效,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借助于一定媒体的协同作用。

②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一种接受学习。但是,由于知识是活动对象的主观映象,它本身不是物,因此其传递不能以现成的形式,不变质不变形地直接进行。任何信息的获得必须经过主体对外来输入信息进行不同层次的生理与心理的转化才能实现。

③知识的掌握是通过新知识的获得及新旧知识的整合,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而实现的。只讲新知识的获得而不重视新旧知识的整合,学生获得的知识必定是零散的、不系统的; 只讲新旧知识的整合,而不重视新知识的获得,则整合必定是空洞的、无根基的。

(2)知识掌握的类型

①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奥苏伯尔将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即学习单个语言符号的意义; 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命题学习指学习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实质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判断。命题山句子来代表,组成句子的词实际上都代表相关联的概念。

②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即通过类属过程获得意义的学习。类属过程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下位学习可相应分为两种: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上位学习也称为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井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一般而言,并列结合学习比较困难,必须在直观的基础上,认真比较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掌握。

4. 常见的教学测验有哪些类型?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答案】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学测验可以用来测量和评价学生在一定群体中的等级,也可以用来测量和评价学生是否有效的完成了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常见的教学测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教学测验的类型

①常模参照测验与标准参照测验

常模参照测验是以学生团体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就某学生得分的高低来说明其在学生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或名次),将学生分类排队。学生成绩的高低是相对的。

标准参照测验是指在学校里,凡是参照规定的作业标准,核对学生的测验得分,评定其是否达到标准以及达标的程度如何的测验。

②准备性测验、形成性测验与总结性测验

准备性测验:一般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施行,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未来的教学活动的准备状态,即是否具有完成新的教学任务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有效地安排教学。

形成性测验:一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程度,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缺陷,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提高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总结性测验一般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目的在于考查教学目标达到何种程度,判明是否有必要修订教学目标,重新进行补救教学,同时,检查教学活动的组织是否得当,教材的安排是否合理并确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其目的在于对整个教育活动所取得的较大成果作更为全面的评价。一般在形成性测验的基础上进行。

③标准化学绩测验与教师自编测验

标准化学业成绩测验是指由学科专家和测验编制专家共同按照标准化程序为受过某种教学或训练的人员编制的测验,目的在于评价经教学或训练后的实际工作表现。

教师自编测验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风格,而自行设计和编制,用来考查学生学习进步请况的测验。

(2)特点和作用

①常模参照测验与标准参照测验

常模参照测验:着重学生个人之间的比较,适于区分学生的成绩水准,可供选拔、编班、编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