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839管理学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管理幅度
【答案】(1)管理幅度的定义
管理幅度是指主管人员有效地监督、管理其直接下属的人数。确定管理幅度最有效的方法是随机制宜,即依据所处的条件而定。确定管理幅度的方法主要有格拉丘纳斯的上下级关系理论和变量依据法两种。
(2)影响管理幅度的主要因素
①主管人员与其下属双方的能力;
②面对问题的种类。问题是复杂的、较困难的或涉及方向性战略时,则管理宽度不宜过大; ③组织沟通的类型及方法。下属人员相互沟通比较容易,对下属考核的制度较健全,则管理宽度可加大;
④授权。适当的授权可减少主管的监督时间和精力,可增大管理宽度。权责划分明确,也可增大管理宽度;
⑤计划。事前有良好的计划,可增大管理宽度;
⑥组织的稳定性。
2. 人际技能
【答案】人际技能是指成功地和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包括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人际技能与概念技能和技术技能并成为三大管理技能,是管理者需要掌握的三种基本技能,也是最重要的三种管理技能。人际技能对于所有层次的管理者的重要性大体相同。
人际技能是管理者与他人一起工作和作为一名小组成员而有效工作的能力. 具体表现为管理者与他人的关系,其中包括激励、帮助、协调、领导、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3. 目标网络的内涵。
【答案】目标网络的内涵表现为以下四点:
(1)日标和计划很少是线性的,即并非当一个日标实现后接着去实现另一个目标,如此等等。日标和规划形成一个互相联系着的网络。
(2)主管人员必须确保目标网络中的每个组成部分要相互协调。不仅执行各种规划要协调,而且完成这些规划在时间上也要协调。
(3)组织中的各个部门在制定自己部门的目标时,必须要与其他部门相协调。有人研究得出结论,一家公司的一个部门似乎很容易制定完全适合于它的目标,但这个目标却在经营上与另一个部门的目标相矛盾。
(4)组织制定各种目标时,必须要与许多约束因素相协调。
4. 自我管理团队
【答案】(1)自我管理型团队的定义
自我管理型团队又称自我指导团队,一般由5到30名员工组成,这些员工拥有不同的技能,轮换工作,生产整个产品或提供整个服务,接管管理的任务,比如工作和假期安排、订购原材料、雇佣新成员等。到目前为止,数以百计的美国和加拿大公司都曾经设立过自我管理型团。自我管理型团队是工作团队的一种,保留了工作团队的基本性质,但运行模式方面增加了自我管理、自我负责、自我领导的特征。
(2)自我管理型团队的特征
①目标性; ②技能性; ③依赖性; ④自我管理性; ⑤自我学习性; ⑥自我领导性; ⑦自我负责性:⑧良好的沟通性。
5. 微观(具体)环境
【答案】(1)微观环境
微观环境,一般是指企朴市场营悄环境中的微观营销环境,即与企业紧密相连,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的各种参与者,包括企业本身、市场营销渠道企业、顾客、竞争者以及社会公众。微观环境与宏观环境相对,一起构成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
(2)具体环境
具体环境是指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那部分环境。它是由对组织绩效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关键顾客群或要素组成的,包括那些对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并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要素,主要有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和压力集团。具体环境对每一组织而言都是不同的,并随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具体环境与一般环境相对,一起构成组织的外部环境,即能够对组织绩效造成潜在影响的外部力量和机构。
6. 定量学派
【答案】定量学派又称定理管理学派,是相对定性管理学派而言的学术派别。它的主导思想是运用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科学方法对经济现象做量化分析,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认识。与定性管理相比,定量管理具有以下优缺点:
(l )优点
①力求减少决策中的个人主观判断成分,依靠建立一套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来寻求决策工作的科学化;
②各种可行方案均以效益高低作为评判依据,有利于实现决策方案的最优化;
③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作为辅助决策的手段,使复杂问题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优化的解决方案。
(2)缺点
①不能脱离定性分析而独立存在;
②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组织中成员的行为;
③有时受到实际情境难以定量化的限制。
二、简答题
7. 简述巴纳德的经典名著《经理人员的职能》的主要内容。
【答案】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被誉为管理思想的丰碑,他关于组织理论的探讨至今几乎无人能超越。《经理人员的职能》是巴纳德毕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经验总结,他将社会学概念用于分析经理人员的职能和工作过程,提出了一套组织理论,建立了现代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他的贡献就在于,从最简单的人类协作入手,揭示了组织的本质及其最普遍的规律。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的内容:
(1)有关合作系统的基本思考。在这一部分,巴纳德主要分析了个体与组织的关系,此外,还包括了对合作系统中的物质限制与生物限制,合作系统中的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全面论述,并在章节末尾对合作行动的原则做出了规定。
(2)正式组织的理论和结构。第二部分主要围绕正式组织的理论和结构,以及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展开。在这一部分,作者对协作体系的中心假设是正式组织的存在。正式组织是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体系。
(3)正式组织的构成要素。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主要分别论述了正式组织的构成要素。一个组织的要素是:信息交流、合作的意愿、共同的目的。从这三个要素出发分析了相应组织的权变因素,并对决策环境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4)合作系统中的组织职能。第四部分是本书的重点部分,在对组织构成,以及一系列影响因素的分析作铺垫后,对组织中经理的职能作出了详细的解读和概述性总结。经理人员的职能包括:①建立和维持信息交流系统; ②获取必要的服务,这项职能主要指的是以下内容:招募和选拔能力最好的、做出贡献并协调地进行工作的人员; ③提出和制定日标。这些职能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组织的组成要素。
8. 组织中的管理人员应该怎样评估信息?
【答案】组织中的管理人员进行评估信息应按照以下步骤:
(1)管理者在决定获取信息前,先要对所要获取的信息进行评估,判断获取这样的信息是否值得。有两类信息不值得管理者去获取:一类信息的收益较高,但其获取成本更高; 另一类信息的获取成本较低,但其收益更低。信息评估的关键在十对信息的收益和获取成本进行预先估计,即进行成本一收益分析。
(2)考察与数据收集和信息产生有关的成本。可把这种成本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形成本,有形成本是指可被精确量化的成本。第二部分是无形成本,无形成本是指很难或不能被量化的成本,这是很难或不能准确预期结果。
(3)评估因利用信息而产生的收益。收益也包括有形收益和无形收益两部分。有形收益包括销售额的上升、存货成本的下降以及可度量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无形收益可能包括信息获取能力的提高、士气人振以及更好的顾客服务等。
决定是否收集更多的数据以产生更多和更好的信息是比较困难的。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信息对组织来说是新的,确定可能发生的成本要比预测潜在的收益容易。实际卜,新信息的收益通常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