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中心806综合考试[语言2]之语言学纲要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填空题
1. 某一语言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叫做______。
【答案】双语现象
【解析】双语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指某一语言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它不是个人使用双语的现象,这种现象由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杂居和外语教育而产生。
2. 动词的凉和形容词的凉通过______区别意义。
【答案】音高
【解析】音高是人们对声音高低的感知,它与声带振动所产生的基本频率有关。“凉”的音高表现为:动词是去声,名词是阳平。
3. 从语义指向的角度看, “砍疼了”语义指向______或______; “砍坏了”语义指向______或______。
【答案】受事; 施事(或施事的隶属部分); 受事; 工具
【解析】语义指向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用于分析句子成分语义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工具,对于分化歧义、从深层次理解句子成分的语义关系有重要作用。“砍疼了”“砍坏了”都是潜在的歧义结构,“砍疼了”中补语“疼”在语义上有时可指向“砍”的受事,如“把他的脚砍疼了”; 有时可指向“砍”的施事的隶属部分,如“砍了一下午,我的胳膊都砍疼了”。“砍坏了”中补语“坏”在语义上有时可指向“砍”的受事,如“别把桌子砍坏了”; 有时可指向“砍”的工具,如“他那把刀砍坏了”。
4. Present (礼物)和present (赠送)通过______区别意义。
【答案】音强
【解析】英语多用重音来区别词的语音形式。语言学中把这种利用音强来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重音称为重位。
二、分析题
5. 请以“狗”、“猫”、“龙”、“鸡”、“青蛙”、“老虎”、“老鼠”之类的动物名词为例,分析汉语和你所熟悉的一种外语在词义上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性。
【答案】同类事物,在不同的语言里用什么词、用几个词来表示可以不同,词义概括的对象范围也可以不同,它体现了词义的民族性。词义不仅在理性意义上有民族性,在附加色彩上也可
以显示出民族性。不同民族的社会背景不同,审美观点和角度不同,对事物自然属性引起的联想,形成的比喻义、象征义、文化内涵也有差异,因此,词义具有民族性。例如:
(1)“狗”在中国文化中,往往是人们讨厌的对象,通常用于贬义语境中,如汉语中的“癫皮狗、走狗、狼心狗肺、人模狗样、痛打落水狗、猪狗不如的东西、狗腿子”等都是贬义的; 而英语中的这类词语小部分具有贬义,大部分没有贬义,甚至有褒义。例如dogfight (激战)、dog gish(泼辣、华丽),而to work like a dog是“拼命工作”的意思,a lucky dog则指“幸运儿”。
(2)“鹤”在中国文化中是寿星的主要标志之一,象征着长寿,例如“松鹤延年”、“鹤发童颜”等比喻长寿; 另外,“鹤”还能形容不与世俗合流的名士高人,例如“闲云野鹤”、“鹤立鸡群”。但在英国鹤却被认作是丑陋的鸟。
6. 古汉语中的名词化标记是“所”、“者”,现代汉语中“的”是名词化标记。请看下面有关“所”、“者’,、“的”的几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A 组B 组C 组
所行行者走的
所食食者吃的所予予者给的
(1)比较三组在结构上、语义上有什么特点?
(2)请再举一些实例,总结古汉语的“所”、“者”与现代汉语的“的”在语义上的一些规律。
【答案】(1)①从结构上看,
A 组是“所+动词”,名词化标记位于动词之前;
B 组是“动词+者”,名词化标记位于动词之后,
C 组是“动词+的”,名词化标记位于动词之后。
②从语义上看,
A 组表示的是动作的受事,如“所食”指的是“吃的东西”;
B 组表示动作的施事,如“食者”指的是“吃饭的人”;
C 组中,对于能够带一个论元的动词(不及物动词),如“走的”,表示的是动作的施事,即“走的人”,; 对于带两个论元的动词(及物动词)是潜在的歧义结构,如“吃的”,既可以指施事“吃东西的人”一一吃的是他,也可以指受事“被吃的东西”一一吃的是苹果; 对于带三个论元的动词(双及物区别)同样是潜在的歧义结构,如“给的”,可以指“发出给这个动作的人”一一他给的,可以指“给的对象”一一给他的,还可以指“给的东西”一一给一本书。
(2)①“所”加在谓词性成分前,可转指受事、处所、工具等名词性成分,但从不转指施事。例如“鱼,我所欲也”“所欲”转指受事“鱼”; “知其所之”,“所之”转指处所,“去的地方”; “城者,所以自守也”,“所以自守”转指工具“城”。
②“者”加在谓词性成分后面,往往转指施事,如“新浴者必振衣”,“新浴者”即转指施事。但“者”字也有部分自指功能,如“仁者,人也”,“仁”是指这种德行本身。
③“的”兼有古代汉语“所”和“者”的两种用法,加在谓词或谓词性成分后面,既能表示自指也能表示转指。表转指时原来表陈述的谓词性成分变为表指称的名词性成分,语义上可以转指施事,如“游泳的”; 转指受事,如“新买的”; 转指与事,如“我向他请教过的(那个人)”,转指工具,如“吃药的(杯子)”等。表示自指的只能在定语位置上出现,且不能离开中心语独立,如“开车的技术”,“说话的声音”。
三、简答题
7. 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的特点,但是语言符号在音、形式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也存在象似性的现象,如拟声词的发音和自然界的声音、汉语的语序和事件发生的顺序等。请谈谈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象似性跟任意性是否矛盾,如何看待象似性跟任意性的关系?
【答案】(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
①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②语言符号的象似性
语言符号的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两者之间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据的。象似性体现在语音的象似、词形的象似和句法结构的象似。
(2)象似性和任意性的关系
象似性和任意性并不矛盾,二者的关系是:
①象似性虽然存在于语言中,但’已不是语言的根本属性,与任意性相比,它是第二性的。 ②任意性是语言的根本属性,象似性是对语言本质认识的深入和发展。
③语言符号既有任意性,又有象似性,这两者间的关系是并存的,甚至是互动的。
④语言的任意性和象似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以互补的方式存在。
8. 什么是后缀与词尾? 举例说明两者有什么同异。
【答案】(1)后缀与词尾
后缀是指茹附在词根后面的词缀,是一种构词语素。例如,汉语的“小刀子”“瓦盆儿”中的“子”“儿”,英语的“reader ”“voiceless ”中的“er ”, “less ”都是后缀; 而词尾则是相对于词干而言的,是一种构形语素。
(2)后缀与词尾的同异
①相同点
后缀和词尾都戮附在词根或词干上,都是附加语素。
②不同点
a. 构词作用不同。词尾不能改变一个词的词汇意义,只能改变词的语法意义。例如,work 是词根,worker 中er 就是词缀,由动词“工作”变为了名词“工人”。而workers 中“-s ”就是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