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湖北大学文学院703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必备复习题库3

  摘要

一、简答题

1. “混搭”模式下,新媒体带来怎样的变化?

【答案】“混搭”,是指人们在传播要素、市场要素的使用和配置上产生了一系列跨界之下的令人耳目一新和深具想象空间的种种搭配模式。这是中国传媒业自2004年以来经历拐点之后最为令人振奋的一种发展业态,“拐点”意味着过去发展模式的终结,新的发展逻辑的开始。

跨界往往是和“混搭”相结合的,它带来的不是原有价值和市场逻辑的简单延伸,而是1十1)2的价值倍增效应。

(1)激活原有的“沉默价值”,形成范围经济的服务格局。品牌、渠道、客户资源,原本在传媒的单一化经营中都有其特定的单一化的角色与价值,其开发度和价值利用程度都是比较低的。引入新的市场要素和功能因素之后,有助于实现相关要素的多重角色、多重使用及其价值的多重开发,营造新的价值实现模式。

(2)拓宽原有的市场边界,谋取更大的市场版图。在“混搭”模式之下,由于有了更多的服务产品、服务方式的更多搭配与组合,便造成了一种建立在原有产品核心竟争力基础上的市场“泛化”现象一一人们有可能突破原有的市场边界去谋取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市场服务,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回报和更为丰富的价值实现方式。

由此可见,新媒体会带来传媒业结构的分化重组,不同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的界限会被打破,传媒业将会出现新一轮的资本和技术革命,媒体的业务和经营模式将超越现有模式,出现两极分化一一“全媒体”和更细分受众的专湘媒体。

2. 简述改革开放初期关于新闻属性的大讨论。

【答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遗留给中国新闻界的是一些空洞的政治口号和一些不科学的观点。长期以来,新闻学的绝大部分概念、范畴、原理既没有明确和稳定的质的规定性,又缺乏必要的严密的科学论证,这导致不少人怀疑新闻学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改革开放初期新闻界对新闻的几个重要属性进行了大讨论,主要表现在:(1)关于党性和人民性的争论

关于党性和人民性的争论最初起于《人民日报》对“两个凡是”的抵制。《人民日报》的批评者将党性同人民性对立起来,认为《人民日报》没有党性。关于党性和人民性的争论吸引了全国新闻界的广泛注意和热烈争论,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邓小平明确批评了“党性来自人民性”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党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也不应该有自己的私利。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同坚持新闻工作的人民性,不仅在理论上是统一的,在实际工作中也是可以努力做到统一的。用党性代替人民性,或者用人民性代替党性的观点,都是不可取的。

第 1 页,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