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北大学文学院617语言学概论之语言学纲要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分析题
1. 下面是三个词的释义。请据此分析:
信:①言语真实; ②对人真诚; ③相信; ④的确、确实:⑤凭证; ⑥信使; ⑦音讯; ⑧书信。
要:①腰; ②中间; ③拦截; ④要挟; ⑤求得; ⑥需要。
节:①竹子的节; ②用于树木,为木节; ③用于动物,为关节; ④用于时日,为节气; ⑤用于音乐,为节奏; ⑥用于道德,为节操; ⑦用于社会,为法度; ⑧用于动作,为节约。
(1)这三个词的词义(语素义)的引中方式;
(2)它们的引申方式可以归纳为几种类型?
【答案】(1)①“信”的词义是通过所反映现实现象之间的联系进行引申的。将本义“言语真实”概括范围扩大,引申出“对人真诚”“相信”等词义; 凭证具有真实可信的属性,因而“信”的词义又引申为“凭证”; “信使、音讯夕,与“凭证”有一定内在联系,书信是记录凭证、音讯的载体,因此“信”的词义又引申出“书信”
②“要”的词义是通过所反映现实现象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进行引申的。“要”的本义是指腰部,由于词义的引申、发展,它的常用义已经不再指腰部了,产生了分化字“腰”来记录它的本义; 腰是人和其他动物躯体的中间的部位,具有“中间”的特点,因此“要”引申出“中间”的词义; “拦截”这一动作含有“从中部截断”的意思,与“要”具有“中间”的相似性; “要挟”的引申方式。
③“节”的词义是通过现实现象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进行引申的。“节”的本义是竹节,由于竹节的特点,引申为木节,又引申为指动物的骨节、关节,也指音乐的节奏、节拍,还指岁时的季节、节气,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进一步用于抽象的事物,一是指法度,二是指节操。又竹节如缠束之状,故引申为动词“束缚”。由此,又引申为节制,节省、节俭。
(2)引申的类型可以归纳为隐喻和转喻两种类型
①隐喻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
②转喻的基础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
2. 英语“worker ”中的“-er ”和“working ”中的“-gig ”是同一类词缀吗? 为什么?
【答案】(1)词缀和词尾
词缀是构成新词的语素,附着于词根,本身不能单独构成词,可分为前缀、中缀、后缀几种。词尾在词中的位置固定,不是词的主干,不构造新词,也不改变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类别,只改变词的语法范畴意义,构型语素包括英文中的复数“s ”等。
词缀和词尾的异同主要表现为:
①相同点
二者都意义虚化,不能独立运用。
②不同点
a. 位置不同。词尾只出现在词的末尾,词缀可以出现在词的前中后;
b. 功能不同。词缀构成新词,是词的构成部分,是构词语素。词尾不构成新词,只是改变词的形式,表示某种语法意义。
(2)"worker"&“working"
Work
构词一加词缀:worker
构型一加词尾:working worked workers
“worker ”当中,"-er ”是词缀,使“work ”增加了一些新的意义,由工作的意义,变成工人的意义,是词缀。
“working ”当中的“_ing”只是表进行时的状态,没有增加新的意义,是词尾。
二、简答题
3. 在语言的各个组成部分中哪个部分的发展最有规律,为什么?
【答案】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均衡的、匀速的,而是不平衡的。在语言各子系统中,不同部分的发展是不一样的,相比较而言,语法的发展演变是最有规律的。
(1)语法发展最为规律的原因
语法是语言各个部分发展中速度最缓慢的,也是最稳定的,它的发展是一步步向前发展的,是自身的发展,不易受到外部语言环境的影响。
相比较而言,词汇是最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和影响的,语音也是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受到外界影响后,变化自然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不能完全呈现出自身的发展规律。
(2)语法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
语法的发展是最为规律和系统的,其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演变结果上来看,可以将语法演变的规律分为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演变。
②从演变方式上来看,将语法演变的规律分为类推、结构的重新分析和语法化三种。
总之,语言的各要素中,语法是最不易受到外界语言环境影响的部分,是最稳定的,也是依据自身规律渐渐发展的,是语言各要素中发展最有规律的。
4.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约定性
【答案】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约定性是语言一对相对的特征。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约定性的差异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而语言的约定性则是指语言的音义结合虽然是没有自然联系的,但是在语言产生初期,音义一经约定俗成,就不能再更改,是全民必须共同遵守使用
的规则。
(2)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约定性的联系
①正是由于任意性的作用,语言的音义结合必须要约定俗成,没有必然联系的音和义必须要依靠社会的约定力量才能实现实际运用的可能。这两者是不能分割的两大特点。
②语言符号的形式跟意义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只要为符号的使用者所共同认可,一定的语音形式就可以与一定的意义联系在一起,所以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才是可变的。但也正是这种社会约定性,使得每个人从出生的那天起,就落入一套现成的语言符号的网子里,只能被动地接受,没有随意更改的权利。
5. 请分析汉语上声连读时的音变特征和语气词“啊”的音变特征,并进一步说明它们属于语流音变中的什么类型?
【答案】(1)上声的变调
上声音节单念时调值是214,在语流的末尾时调值不变,在下列情况下,调值变成35或21。
①两个上声紧相连,前一个调值从214变成35。这种语音变化属于逆行异化。
214+214-35+214:水果 了解 领导
要注意,在原为上声现改读为轻声的字音前头,则有两种不同的变调。
a.214+轻声一35+轻声:捧起 等等 讲讲 想起
b.214+轻声一21+轻声。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表示亲属称谓上声字重叠时:姐姐、奶奶; 二是
,除了“法子”之外:嫂子、毯子; 三是一批口语词:耳朵、宝宝。 上声+“子”
②三个上声相连,前两个上声的变调视词语内部的语义停顿而定。可分两种:
a. 前两个上声音节语义紧凑,语义停顿在第二个音节后,则前两个音节都变成35。
(214+214)+214-35+35|+214:展览馆 手写体 洗脸水
b. 后两个音节语义紧凑,语义停顿在第一个音节后,则前两音节有21+35的变化:
214+(214+214)-21+35+214:纸老虎 有理想 很勇敢
③如果连着念的上声字不止三个,要根据词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紧密度划分出语义停顿来,由语义停顿确定出音节段,再根据上述规律进行变调。如“理想|美好”划分两段,念成35+21+35+214,例如:
彼此/友好买把/雨伞
种马场/养有,五百匹/好母马
④在非上声(阴平、阳平、去声)的前面,调值由214变21,在原为非上声改读轻声的字音前,变调情况也相同。例如:
在阴平前首都 北京 统一 女兵
在阳平前祖国 海洋 语言 改良
在去声前解放 土地 巩固 鼓励
在轻声前尾巴 起来 宝贝 里头
(2)“啊”的变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