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北大学文学院703新闻传播史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现象。

【答案】(1)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的危害

随着电视事业的高速发展,竞争也异常激烈,为了提高收视率,吸引观众的眼球,越来越多的风格各异的娱乐节目出现在观众的眼前,其中的暴力和色情元素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①庸俗化。节目制作庸俗不堪,披着娱乐的外衣却没有任何内涵,话语不着边际并以此娱乐受众。

②商业化。媒体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唯利是图,不惜降低文化品位,在节目中设置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场景,忽视了电视作为大众媒介所肩负的责任。

③虚假化。电视传播过程中,电视媒介传播者单纯为了追求娱乐效果和经济效益,会将虚假制造的信息传达给受众。

④低俗化。传播过程中夹杂了低俗的内容,而且一些传播者的素质和文化程度不高,一味迎合小部分受众低俗的心理。

(2)解决办法①应杜绝少儿参加访谈和选秀节目

现在越来越多的少儿嘉宾出现在电视访谈节目中,但传达的并不是如何努力学习和做人。选秀节目正更大范围地向孩子们开放,孩子们作为祖国的未来,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必要杜绝少儿参加电视访谈和选秀节目。

②加大播出科教文化类节目

要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作为面向全国观众的卫视,要提高娱乐节目的审美含量和文化品格,扩大优秀的经济、文化、科教、少儿等多种节目的比重,严防娱乐化的问题渗透到这些节目中来。

③尽快建立一个公认的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

现在收视调查的入户,很多是城乡结合部的一些观众,受教育程度较低,仅以此类收视调查的结果作为筛选节目的标尺,不科学、不全面。衡量电视节目不能只是收视率一个标尺,收视率是收视的行为,欣赏指数为业界提供了另外一种尺度,引入了品位、偷悦、健康、启迪的综合评价标准。

④加强主管部门的执政和监管能力

为避免荧屏过度娱乐化,要有制度,主管部门要有量化的标准,相对增大新闻和社教两类节目的播出总量。建立非常严格的掌门人问责制和频道评定退出机制。

2. 简述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

【答案】传播学调查研究的过程,同其他社会科学调查一样,大致上可分为“准备阶段”、“实查阶段”和“数据处理阶段”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在这个阶段,调查者首先要确定调查课题,明确调查目的。调查课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理论研究型的,例如“报纸和电视的议程设置功能比较调查”等,这一类调查大多是调研人员根据科研需要自行确定的; 另一类是实务型的,例如“XX 电视台文艺节目收视状况及评价调查”等,这一类调查大多是调研专家或机构接受媒体、企业或团体的委托进行的。

不管是哪一类调查,都要根据课题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对象范围较小的可采用全员调查法,范围较大的可采用抽样调查法,涉及讯息内容的可采用内容分析法,涉及人的认知或心理变化的,可采用控制实验法。在不少调查中,有些方法也可以同时并用。

(2)实查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根据调查方案实际选出和接触调查对象,从事数据收集的作业。其方法有面接法、留置法、邮寄法、电话调查等等。在有些情况下,还需要进行中间抽查,以保证调查能够按照既定方案得到严格实施,保证调查质量。

(3)数据处理阶段

要把收集到的分散数据加以整理和统计,使其处于一种易于把握的状态,能够基于一定的尺度加以判断。简单的统计分析的方法有单纯统计、交叉统计,一般这两种统计的结果就可以说明许多问题,但是,在探讨较复杂的问题时还需要多变量分析等较高级统计分析技术。过去,统计分析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工作业或要求调研人员要有较多的数学知识,但在计算机统计分析软件十分发达的今天,己不再是一个很难的问题。调研人员所要做的,更多的是根据计算机处理的结果,来解释数据并作出与研究目的相关的结论,撰写出调查报告。

3. 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答案】1959年,美国从事社会学研究的赖利夫妇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系统模式。这个模式认为,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赖利夫妇认为,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也是现代社会各种传播系统中的一种。

在这个模式中,社会传播系统的各种类型,包括微观的、中观的和宏观的系统,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每一种传播活动,每一个传播过程,除了受到其内部机制的制约之外,还受到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广泛影响。这种结构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泛性体现了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

4. 什么是数字鸿沟? 其可能的社会后果是什么?

【答案】(1)数字鸿沟的定义

数字鸿沟是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全球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的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已的产生,从世界范围看,就是由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及信息化程度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所形成的信息不对称; 从发展中国家看,就是由于地区、行业、所有制以及企业规模等差异,存在着的信息不对称。

(2)数字鸿沟的社会后果

在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竟争力的核心战略资源的今天,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因特网基础设施建设和操作技术普及水平等差异,造成了信息资源获取能力的巨大差距,进而影响了弱势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国际竞争力; 不同人群之间因为收入、受教育水平、所处地域及种族等方面的差异而造成了对因特网技术掌握和运用等的差异,进而导致了不同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的机遇、待遇不等,出现了“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等问题。

数字鸿沟己不只是国家间或国家内部在信息基础设施、数字技术的使用、电子化服务方面差别的问题,它牵扯到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信息资源多寡和资金、文化、就业、生活质量等问题,牵扯到国家或地区科技参与能力的强弱、经济的增长方式等更深层次方面的社会问题。

5. 经验学派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如何正确认识其研究方法?

【答案】在传播学中,经验学派尤其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它既是一个方法论的概念,又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经验学派的研究方法即经验性方法。

(1)经验学派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学派。经验性方法论有以下=个基本前提:

①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自身的客观性,这些客观性可以用一定的科学方法揭示。

②人类有能力开发或设计出揭示社会现象之客观性的科学方法。

③任何关于社会现象的理论和假设,都能够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得到证明或否定。因此,经验性方法论与社会科学中的实证立场是联系在一起的。

(2)经验性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则,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研究程序应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用于调查和分析的方法和技术不能随意变更,以便为其他学者提供验证的手段。

②社会科学家的首要目标,是收集和提供关于理论假设的无可争议的科学数据和材料。

③通过公开的学术讨论,建构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模式或“定理”。

(3)经验性方法并不是研究社会现象的惟一方法,它本身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①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无限复杂,而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是有限的,尤其是人的理性和精神活动,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能单纯地用经验材料就能够加以说明。

②在目前的情况下,经验性研究所依赖的程序或技术主要是问卷调查或控制实验。

③经验性研究所依赖的主要是个人或小群体层面上的经验材料,在研究现实的社会微观现象方面具有一定的效用,但在考察社会的历史过程及宏观社会结构方面缺乏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