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678社会学理论之社会学教程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分析当代中国的主要社会问题。

【答案】当代中国的主要社会问题包括:

(1)环境问题从中国的情况看,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一些具体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风沙、生活垃圾污染、绿化不足、森林破坏、公共场所污染、农药污染、荒漠化、工业垃圾污染、海域污染、野生动植物减少、耕地减少和质量下降等。

(2)人日问题

①人口数量庞大从数量方面看,中国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基数庞大、育龄人群比重高以及在此基础上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庞大的人口基数使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居世界落后行列,而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则给我国人民的就业、教育、住房、交通、医疗、社会福利等力一面造成很大压力,成为许多其他社会问题的根源。

②人日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当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时,这一过程就称为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3)贫困问题

①现状。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截至2013年底,中国农村尚处在贫困线的人口为8240多万人,2011年底,城市贫困人口约5000万人,按照国际标准计算,整个中国目前尚有2亿人处在贫困的边缘。从城市的情况看,城市贫困人口大体包括以下四类人员:

a. “三无”人员,即传统上由民政部门一直给子社会救济的人员;

b. 贫困的“失业”人员,即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居民;

c. 贫困的在职职工、下岗人员和退休人员,即此类人员在领取工资、基本生活费和退休金(或养老保险金)的同时,家庭人均收入仍然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

d. 由残疾、疾病或其他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居民。

②反贫困措施。

a. 在农村地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反贫困措施大致可以区分为四个阶段,即1978-1985年的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 1986-1993年的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阶段; 1994-2000年的扶贫攻坚阶段; 2001年以来的继续扶贫阶段。

b. 在农村扶贫开发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例如,现行的扶贫标准太低,基本上只是维持生存的最低费用标准。

c. 与农村地区不同,当前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具有明显的转型期特征,对城市贫困户的确定

由于所谓灰色收入、虚拟收入等现象的存在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在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和采取其他一些反贫困措施的时候,难免存在许多问题。

d. 目前应当粟统地考虑开展城市反岔囚下作,加强改革、调整和完善就治疗、教盲、件房、养老等补会政策的进程,加大城市反贫困工作的力度。

2. 简述社会分层的方法。

【答案】社会学的分层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即主观法、声誉法、客观法。

(1)主观法,又称自我评分法。调查人员将整个社会体系分为若干层次,请人们根据某项标准,自己对自己进行归类,指出自己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哪一层。主观法的主要用途在于发现人们的分层意识,因为人们的分层意识对他们的心理反应以及行为表现有很大影响。

(2)声誉法。声誉法要求评判人员必须熟悉那些评判对象。此外,为了防止评判员主观偏见的影响,应当把那些与评判员相类似的人以及同属一个群体的人排除在他们的评判范围之外。声誉法不仅可以用来对具体的人排定名次,还可以推广到评价各种正式社会地位的相对声誉。例如,可以用来进行职业声誉的研究。

(3)客观法。应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指标(如收入、教育程度等)对人们进行层次划分。由于不受主观因素影响,因此,客观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除了上述三种基本分层方法外,社会分层实证研究使用的具体方法还有:五等分法、基尼系数法、恩格尔系数法、不平等指数法、库兹涅茨比率法、社会经济地位测量法等。

3. 简述城市社区的发展。

【答案】(1)农业时代中城市社区的发展

①农业社会中劳动分工和职业分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在农业社会中,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制造业、于工业和商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往往更多地集中在城市中,因而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②农业社会中的阶级分化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在农业社会中,阶级分化已经非常明显。社会中的少数统治者居住在城市当中。由于统治阶级掌握了大部分剩余产品,可以养活许多直接为其服务的人,因而在农业社会中一大批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人聚集到城市中,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

③农业社会中宗教和文化艺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在农业社会中,宗教事务逐渐制度化,形成了一批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神职人员,这些人主要居住在城市中。此外,在农业社会中的文化艺术活动往往也集中在城市中。宗教和文化艺术活动的增多和从事这些活动的人员增加,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也使城市生活更加多样化。

④农业社会中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军事的职业化也促进了城市的扩大在古代军事中,重要的城市往往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统治者为了抵御外来的入侵,往往在军事政治要地建筑城市、构筑城墙。为了战争的需要,统治者往往要建立一支职业化的军队,并屯兵于城市当中或城市外围,这样一来,军事行动就使得城市更为重要,并且也促进了城市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

(2)工业时代城市社区的发展

①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工业化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城市数量、城市规模和城市总人日的极大扩展;

②工业化带来了贵族城市向市民城市的转变

a. 工业化极大地改变了城市居民的构成。

b. 工业化导致了城市中出现了大规模的经济组织这些经济组织(工厂、公司等)是以科层化的力式建立起来的,城市经济是由这些经济组织控制的,城市的交往和社会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这种组织模式的影响。

c. 工业化导致了城市内部阶级、阶层和职业结构的分化在传统城市中居于卜层的贵族、神职人员等阶级和阶层逐渐衰落,甚至消亡,而生产资料的拥有者、公司经理和其他各类管理者,以及新型的专业技术人员逐渐成为了城市社会中的上层阶级或阶层。

4. 分析文化相对主义的利弊。

【答案】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文化相对主义的口号是:好的民德就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民德。

(1)文化相对主义的利文化中心主义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民族的,常常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作中心和标准,并以此衡量和评价其它文化,敌视、怀疑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相比之下,文化相对主义因为承认每种文化模式存在的合理性而表现出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这是它的可取之处。特别是在面对那些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与人们的行为方式、习惯、习俗相联系的文化时,文化相对主义意味着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互动和交往关系。

(2)文化相对主义的弊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是不可进行比较的,不能分出优与劣、好与坏的,文化相对主义一味地容忍外来文化,则会因为否认事物的绝对的一面而发生明显的错误。例如,在任何一种文化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发达的教育、优质的社会服务,以及价值观念中的强调独立性而反对依附性、重视现实和讲究实际、赞赏创造性和奋斗精神而反对墨守成规和不求进取等,都属于优秀文化成果,或称优性文化; 而吸毒、赌博、卖浮、高犯罪率和颓废思想等则是糟粕,即劣性文化。在对待这两种文化时,人们就必须表现出明确的态度,义正言辞地吸收和发展优性文化,剔除和抛弃劣性文化,而不是像文化相对主义那样不合时宜地去默许、容忍那些劣质文化的存在。就这一点而言,文化相对主义只是走了文化中心主义的另外一个极端,二者都未免失之偏颇,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倾向,在看待文化时缺乏辩证的视角。对于我国而言,在对待中华民族的文化模式时,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5000年以来的优良文化传统,另一方面还要剔除有害的文化糟粕; 既要吸收引进外来文化的精髓,又要防止外来糟粕的入侵。

5. 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包含哪些基本环节(程序)?

【答案】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包含以下基本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