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农村社会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做好农村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答案】(1)开发、利用
“开发”是指人文资源的连续不断的“创作”。人文资源有的时候是有形的,有的时候是无形的。若是前者,就需要加以修缮和保护,不排除作适当的和局部的“创作”。若是后者,就是一个从零开始的“创作”。如何“创作”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在这个人文资源的“创作”过程中,从表面上看是“复古”,实际就是“创新”,并且,这种“创作”过程是一个多次反复的“创作”。
(2)保护
农村人文资源相对来说要比普通资源更为珍贵,更为稀少,如果使用不当,遭到毁坏的可能性极高。农村人文资源作为一种客体存在,即使没有被破坏,也有可能自然消亡。妥善地保护农村人文资源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农村人文资源。
2. 什么是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可以采取什么对策?
【答案】(1)城乡一体化的含义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遵循自身发展规律,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及其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实现城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
(2)促进城乡一体化可以采取的对策
①调整制度,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②区域城镇体系协调发展;
③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发展;
④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 乡村建设运动对当前农村教育有什么启示?
【答案】乡村建设运动对当前农村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1)从多方面入手发展农村教育,包括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等,针对性的解决农村各方面的问题,做到全而不漏。
(2)提倡农村平民教育观,抛弃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给予每一个人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3)坚持“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将理论学习与实习相结合,并且以“做”为中心,深入实地进行实践教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4. 文化下乡有什么意义?
【答案】文化下乡是指城市有组织地将图书、报刊、戏曲、电影、电视等送下乡,结合农村实际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
文化下乡的意义体现为:
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因此,新农村建设要抓住农村走向现代文明的薄弱环节,深入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把“三下乡”活动同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结合起来,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同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困难、改进生活方式结合起来。“三下乡”活动如今已成为工业反晡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形式,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密切党同农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载体。
5. 农村的传统婚姻观和当代婚姻观有哪些区别?
【答案】婚姻观是指人们对于婚姻的理解和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农村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地位和自身的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农村社区人们的婚姻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农村的传统婚姻观和当代婚姻观的区别体现在以下两点:
(1)在传统社会中,农村妇女的婚姻观里有着很强的依附性和因袭性,而在现代社会中,农村妇女的这种依附和因袭观念在逐渐消亡。
(2)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由于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女子的贞操节烈广为社会所重,但是,随着妇女运动的兴起,旧道德在不断地反思、批判、抵抗中开始瓦解,新的婚姻观念逐渐形成。对于我国大多数农村妇女而言,婚姻已经更多地和自己的自由选择和个人生活幸福相联系。
6. 农村社会学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答案】(1)农村社会学的产生
农村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其缘由一是美国农村现实的需要,二是美国社会学注重实际和应用指向的培育。
(2)农村社会学的传播
①二战后,农村社会学逐渐从美国扩展到欧洲经济发达国家。
1957年,“欧洲农村社会学工作协会”成立,不久又成立了“欧洲农村社会学会”,1964年它与美国社会学会在法国举行了第一届“农村社会学世界大会”,此后,世界农村社会学大会每四年召开一次形成了制度,大大地推动了各国农村社会学的发展。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相继独立,以及这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得以独立发展。
7. 如何理解农民的“经济理性”和“生存理性”?
【答案】“理性”是指人类选择与调节自我行为的能力,其中包括目的的选择和确认,调整达
到目的的手段以及建立相应的价值体系等。
(1)经济理性
施坚雅认为“基层市场”是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农民在集市点的选择以及集市的安排等方面都有着充分的理性思考。而且,由于农民已介入到市场体系之中,他们的行为也就必然受市场规律的引导,必须为获利而思考和选择。
(2)生存理性
农民的“生存理性”是指生产活动不受利润原则制约,劳力和资源配置也不是从最大经济效益原则出发,而受制于伦理、道德与习俗等传统力量。生存理性主要表现在“前资本主义的农民秩序”中。
8. 怎样认识农民、农业和农村是三位一体的整体?
【答案】(1)农民、农业和农村是一个整体,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农业是人类生存的保障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民居住在农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村发展的主导力量。
(2)必须把“三农问题”提到战略地位高度来认识,认识到“三农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①农业
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需要,首先必须从事衣食方面的农业生产。因此农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并将有政策和科学来保证这一战略地位的实施。
②农民和农村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水平仍然很低,农民和农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同样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
a.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村人口比重大;
b. 国家政权的基础是工农联盟,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共同富裕。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富裕;
c. 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应对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9. 论述城乡一体化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
【答案】城乡一体化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创新是消除城乡融合过程中的制度障碍;
(2)设置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新制度,替代旧制度对各方面因素进行激励,以求各种资源的效率调整到最佳状态;
(3)当新的制度中又出现不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因素时,应及时予以调整,继续推进制度创新迈向更高阶段;
(4)任何国家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都同时又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旧有的阻碍城镇化的制度逐渐瓦解,而新生的促进城镇化的制度不断涌现;
(5)—种有效的供给激励的制度安排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