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医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金融寡头
【答案】金融寡头又译财政寡头,是指帝国主义国家掌握巨额金融资本、控制国民经济和国家政权的极少数垄断资本家或金融资本集团。金融寡头的统治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金融寡头还实行对外扩张,奴役和掠夺国外人民特别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因此,金融寡头的统治就必然加剧垄断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2. 社会形态
【答案】社会形态是指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成的社会模式。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 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社会形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特有的范畴。
3. 规律及其特点
【答案】(1)规律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①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
②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③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
(2)规律的特点
①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相对重复性。只要条件具备,某种规律就会重复起作用。
②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这绝不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人们在实践中,透过大量的外部现象,可以认识或发现客观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会谋福利的目的。不仅如此,人们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4. 辩证法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辩证法是指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是在肯定矛盾的基础上关于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给辩证法下了科学的定义: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
盾。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体系,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
5. 垄断资本主义
【答案】(1)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在生产和资本加速集中的过程中,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起来的。
(2)垄断基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
①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②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③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④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⑤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6. 人的全面发展
【答案】马克思从分析现实的人和生产关系入手,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手段和途径。人的全面发展,即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多方面的发展。
二、简答题
7. 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答案】(1)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剩余价值产生和增殖的规律。它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追逐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
②实现这一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的手段,就是资本家不断扩大和加重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
(2)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决定的。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全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展开的。
(3)剩余价值生产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灭亡的运动过程。
①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剩余价值的产生,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②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实现科学技术的进步,扩大生产规模,推动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基础。
③为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而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矛盾,造成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烈,最终导致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走向灭亡。
8. 简述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答案】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是进行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源的配置应当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而当市场机制无能为力或调节得不完善时,就需要由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2)两者的区别
①二者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不同:
a. 市场机制主要是依靠价格供求等杠杆通过市场来自发地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
b. 宏观调控则主要依靠国家政府通过法律法规政策计划命令等方式来进行,它的方式主要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其中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常规手段。
②两者的地位也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市场调节为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
(3)这两者都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所同时具有的两种资源配置手段,共同目的都是为了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9. 简要说明社会发展的动力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1)社会发展的动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②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一,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第一,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
第三,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
③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第一,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