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817综合考试[艺术学]之中国文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填空题
1.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取材于唐代小说_______。
【答案】《会真记》
【解析】《董西厢》的本事源于唐代元棋的小说《会真记》。《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叙述了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之名篇。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
2. 后蜀赵崇祚编《花间集》,_______为之作序。
【答案】欧阳炯
【解析】《花间集》为后蜀赵崇作编写于后蜀广政三年,欧阳炯为之作序,谓花间词为“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
3. 《喻世明言》的书名也称为_______。
【答案】《古今小说》
【解析】明代冯梦龙在通俗文学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三言”的编著。“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部小说集的总称。《喻世明言》又称《古今小说》,但“古今小说”实为“三言”的通称。“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它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4. 《报任少卿书》作者_______。
【答案】司马迁
【解析】《报任少卿书》又名《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文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大胆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刚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进步的生死观,并表现出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
5. _______,忧伤以终老。
【答案】同心而离居
【解析】题干诗句出自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写了一位漂流异乡
的失意者怀念妻子的愁苦之情。“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直接写出了游子与新人“同心”却无法团聚的痛苦心情,彼此相爱却不能相伴一生,只能终生忧伤。
6. 小说《水浒后传》的作者是_______。
【答案】陈忱
【解析】陈忱的《水浒后传》是清代长篇小说,是百回本《水浒传》的众多续书中艺术价值较高的一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它叙述了《水浒传》中幸存的三十余位梁山好汉和部分英雄后代的命运。
7. 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一诗中有“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这两句中提到的这位诗人是南齐的_______,“澄江净如练”出自他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这句诗的上一句是_______。
【答案】谢眺; 余霞散成绮
【解析】谢眺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诗体的探索。在山水诗方面,他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中明媚秀丽的景物与诗人思乡的情思自然融合,显得深婉含蓄,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中就赞叹道:“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希。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足见其感人之深。
8. 后秦时期,_______率弟子,译出了《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等佛教经典。
【答案】坞摩罗什
【解析】坞摩罗什,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博通大乘小乘。后秦弘始三年(401)入长安,至十一年(409)与弟子译成《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实论》等论,系统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
9. 玉茗堂四梦是_______。
【答案】《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解析】玉茗堂四梦,又称临川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官场现形戏或政治问题戏。
二、简答题
10.阐释东方朔《答客难》的艺术特征。
【答案】《答客难》是篇赋体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突出的艺术成就,其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
(1)对问答体的巧妙创新
《答客难》在继承宋玉《对楚王问》的基础上,又有重要发展创新。就汉代赋体文学而言,
它既不同于以司马相如《子虚赋》为代表的对统治者表示规谏的散体赋,也不同于正面抒发遭世不遇的骚体赋,而是以散文笔法通过反话正说、对比映照,在似是而非之中进行耐人寻味的发泄与嘲讽,名为客难己,实则为独出心裁地为难皇帝。
(2)辛辣尖刻的语言风格
《答客难》和贾谊《吊屈原赋》以来的骚体诗不遇赋相比,前者沉郁悲慨,后者则辛辣尖刻,从而更加丰富了汉赋的艺术表现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扬雄、班固、张衡、蔡邕,迭相祖述; 《解嘲》《答宾戏》《应间》《释诲》,应运而出,蔚为大观。
(3)时异事异的思想主题
《答客难》全文贯穿着“时异事异”的基本思想,即认为各个时代因历史条件不同,士所起的作用及被重视的程度亦不同。战国时代,由于“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因而士在诸侯争霸中起到极其重大作用。士也因此而受到诸侯王的重用。而天下一统的汉代,情况大不相同。为士者尽管修身洁行,尽管有才智,是否能受帝王重用是身不由己的。鉴于“时异事异”,作者强调指出不能以古衡今。这种从事物的发展变化来分析社会问题的观点,是进步的,值得肯定。
11.简述《儿女英雄传》泛情化的倾向。
【答案】《儿女英雄传》是由清代满族文学家文康所著,又名《金玉缘》《日下新书》,是我国小说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部熔侠义与言情于一炉的社会小说,小说长达40回,讲述的是安学海父子仕途生活,描绘了整个社会特别是官场的腐败和黑暗。《儿女英雄传》泛情化的倾向主要表现为:
(1)“描摹世态,曲尽人情”
《儿女英雄传》具有切近世态人情的长处,“描摹世态,曲尽人情”。作家以精细的笔触勾勒出一幅19世纪中国社会风俗画面。诸如官场的鬼蜮横行,下层社会的光怪陆离,悦来老店、天齐庙会的喧闻扰攘,以及当时的各种典章礼俗,无小写得细腻真切。首回写蹭蹬场屋的五旬老翁安学海赴考、候榜的光景,笑中有泪,小逊于《儒林外史》笔墨。第二十八回叙安、何结亲,文字花团锦簇,满洲贵族婚礼的一应仪注,皎然揭诸眉睫之下。人物描写也有相当的功力,安学海忠厚善良而不免迂腐,张金凤内刚外柔而深心周密,邓九公豪爽拙直,张老夫妻又怯又土,各具风神。
(2)英雄的标准与儿女联系在一起
作者文康攻击《水浒传》起义英雄“好勇斗狠”,歪曲《红楼梦》为“谈空谈色,半是宣淫’,。他提出的“儿女英雄”的标准是,英雄与儿女不可分,忠臣孝子才是英雄,他们对君、对父的忠孝之情才是儿女至情,“有了英雄至情,才成就得儿女心肠; 有了儿女真情,才作得出英雄事业”。他“作一场儿女英雄公案,成一篇人情天理文章,点缀太平盛世”。作者根据这种封建伦理道德而敷演成的一部“儿女英雄”传记,表现了对封建制度寄予幻想。小说前部写十三妹的豪侠仗义,具有草莽风度。全书采取评话形式,比较活泼; 运用北京口语,生动流畅。但作者追求琐屑的细节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