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17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凯恩斯主义

【答案】新凯恩斯主义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共同特征是继承凯恩斯主义传统,把失业问题作为研究主题; 与凯恩斯主义不同的是,他们力图从微观层面上,即从工资、价格和利率豁性上去寻找劳动市场、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不能出清的原因。一般来说,新凯恩斯主义者都接受以下四个命题:

(1)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经济由失衡走向均衡的自动调整过程是缓慢的;

(2)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

(3)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存在的;

(4)政府为稳定经济进行干预的政策是有效的。

2.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答案】由于政府支出中转移支付乘数和税收乘数所产生的效果都比一般自发性支出所能产生的效果要小,因此对于剧烈的经济波动,各种自动稳定器作用有限。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逆经济方向行事,主动采取一些措施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在经济萧条时,政府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降低税率,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以刺激总需求,降低失业率; 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提高利率、减少政府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也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政策时滞。从认识到总需求的变化到各种乘数发挥作用,都需要时间; ②挤出效应问题; ③政治阻力; ④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一方面乘数大小难以确定; 另一方面政府必须预测总需求水平通过财政政策作用达到预定日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而在这一段时间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可能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而这就可能导致决策失误。

3. 奥肯定律

【答案】奥肯定律说明的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该定律是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在研究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发现的一种规律,奥肯利用美国55个季度(从1947年第二季度到1960年第四季度)中失业率变化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资料,通过简单的回归方程,估算出反映两者变化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 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奥肯定律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Y 为实际产出,Y f 为潜在产出,。u 实际失业率,u*为自然失业率,a 为大于零的参数。

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实际GDP 必须保持与潜在GDP 同样快地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也就是说,GDP 必须不断增长才能保证失业率留在原地,如果想让失业率下降,实际GDP 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 的增长。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奥肯定律所揭示的数量关系未必适用于所有国家,但它毕竟说明了经济增长与就业或失业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

4. 棘轮效应

【答案】棘轮效应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J.S.Duesenberry )在《收入、储蓄的消费行为理论》中提出。杜森贝利认为,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

,即卜去容易下来难。 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主张消费是可逆的,即绝对收入水平变动必然立即引起消费水平的变化。针对这一观点,杜森贝利认为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消费决策不可能是一种理想的计划,它还取决十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生理和社会需要、个人的经历、个人经历的后果等。特别是个人在收入最高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对消费习惯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5. 个人可支配收入

【答案】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简称为PDI )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包括私人非盈利性机构)在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消费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个人收入不能全归个人支配,因为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因此,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即人们可随意用来消费和储蓄的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因而,个人可支配收入常被用来衡量一国的生活水平。

二、论述题

6.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夕,即经济增长方式由过去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请运用经济增长理论,并结合我国经济增长的实际,论述加入教育投入和企业研发投资的必要性。

【答案】(1)新古典增长模型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理论,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得增长核算公式:

其中,为总产出增长率,为资本增长率,为劳动增长率,为技术进步率,α为劳动的产出弹性,β为资本的产出弹性。

因此劳动投入对增长的贡献可以用

表示,技术对增长的贡献可以用来表示。 来表示,资本投入对增长的贡献可以用来

(2)根据新古典的经济增长核算公式,“转变增长方式”的含义是改变传统的倚重于资本和劳动的高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为依靠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利用现代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更好地促进经济节约、快速发展。由增长核算公式可见,资本和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作用取决于其投入增长率乘以其产出弹性,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大,技术进步1%,能引起产出增长1%。因此,转变增长方式就是改变传统高投入的经济增长模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实现节约型的经济增长。

(3)目前,我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处于较低水平,资本和劳动投入数量增加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大教育和研发投入,可以有效地推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7. 论述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及理性预期学派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争论。

【答案】(1)凯恩斯主义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观点

凯恩斯主义认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替换关系,即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 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

菲利普斯曲线是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分析的基石。凯恩斯主义认为,在一定的时点上,政府可设置一个经济能够最大限度承受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界限,通过总需求管理政策把通货膨胀和失业都控制在此界限之内。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可通过紧缩性的经济政策使失业率提高,以换取低通货膨胀率; 当失业率过高时,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通货膨胀率提高,以获得较低的失业率。

(2)货币主义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观点

货币主义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分析中忽略了影响工资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工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提出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货币主义认为,在短期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换关系依然存在,但长期中,持续的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是山于货币数量的增长超过总产量的增长所引起的。所以,在长期有可能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

(3)理性预期学派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观点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理性预期是合乎理性的,其预期值与实际发生的值总是一致的。在这种预期之下,无论是在短期,还是长期中,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从而也就无法以通货膨胀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始终为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与横轴垂直的线,即失业与通货膨胀始终不存在替换关系,宏观经济政策始终无效。

简而言之,对于菲利普斯曲线具体的形状,不同学派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在短期内,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小存在替换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