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温州大学商学院827宏观经济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答案】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政府转移支付乘数一般为正值,表示收入随转移支付的增加而增加。

2.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答案】由于政府支出中转移支付乘数和税收乘数所产生的效果都比一般自发性支出所能产生的效果要小,因此对于剧烈的经济波动,各种自动稳定器作用有限。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逆经济方向行事,主动采取一些措施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在经济萧条时,政府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降低税率,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以刺激总需求,降低失业率; 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提高利率、减少政府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也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政策时滞。从认识到总需求的变化到各种乘数发挥作用,都需要时间; ②挤出效应问题; ③政治阻力; ④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一方面乘数大小难以确定; 另一方面政府必须预测总需求水平通过财政政策作用达到预定日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而在这一段时间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可能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而这就可能导致决策失误。

3. 适应性预期

【答案】适应性预期是指各个主体根据他们以前的预期的误差来修正每一时期的预期的方式。在t-1时期所做的对,时期价格水平的适应性预期定义为,其中为

,决定了预期对过去的误差进行调整的幅度。 预期值与实际值的差距,λ为调整系数(0<λ≤1)

“适应性预期”这一术语由菲利普·卡甘于20世纪50年代在一篇讨论恶性通货膨胀的文章中提出。由于它比较适用于当时的经济形势,因而很快在宏观经济学中得到了应用。适应性预期模型中的预期变量依赖于该变量的历史信息。

适应性预期在物价较为稳定的时期能较好地反映经济现实,西方国家的经济在20世纪50, 60年代正好如此,因此适应性预期非常广泛地流行起来。适应性顶期后来受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判,认为它缺乏微观经济学基础,适应性预期的权数分布是既定的几何级数,没有利用与被测变量相关的其他变量,对经济预期方程的确定基本上是随意的,没有合理的经济解释。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性预期”逐渐取代了“适应性预期”。

4. 引致需求

【答案】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在众多影响消费的因素中,有决定意义的是收入。同时,

凯恩斯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因而消费可以近似表示为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用公式表示为c=α+βy 。其中,。为消费者为满足基本生活

所必不可少的消费部分; 而引致消费指的是收入引致的消费,是边际消费倾向刀和收入Y 的乘积。

二、简答题

5. 简述LM 曲线的推导过程并计算其斜率。

【答案】LM 曲线指的是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货币的需求等于货币的供给)下的收入y 与利率r 的关系的图形。货币市场均衡时,货币的供给等于货币的需求。由于货币的供给量由代

表政府的中央银行控制,是外生变量。因此,货币市场的均衡只能通过调节对货币的需求来实现。

用m 代表实际货币供给量,则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是

图形就是LM 曲线。其代数表达式为:

LM 曲线的斜率k/h取决于k 和h 的值。所以LM 曲线斜率的大小取决于以下两方面因素: (1)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系数k 。h 一定时,k 越大,LM 曲线的斜率越大,LM 曲线越陡峭。

(2)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系数h 。k 一定时,h 越大,LM 曲线的斜率越小,LM 曲线越平缓。

一般说来,货币的交易需求函数是比较稳定的,因此,LM 曲线的斜率主要取决于货币的投机需求函数。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

当利率降得极低时,货币的投机需求将变得无限大,因此货币的投机需求曲线就成为一条水平线,从而LM 曲线也成为水平的。这一区域被称为凯恩斯区域。这时如果政府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不能降低利率,也不能增加收入,因而货币政策是无效的。相对应的是,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得IS 曲线向右移动,收入水平在利率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提高,因而财政政策效果明显。

相反,当利率上升到很高水平时,货币的投机性需求为零,货币的投机需求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这时候如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 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只会提高利率而不会增加收入。但如果此时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则不但会降低利率,而且会提高收入水平。因此,这时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有效,这一区域被称为古典区域。

古典区域与凯恩斯区域之间的LM 曲线是中间区域。这时LM 曲线的斜率为正值。

6. 简述货币政策起作用的途径。

【答案】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是通过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产出的途径实现的,但另外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供给量对产出的影响并不一定是通过利率实现的。他们提出了货币政策起作用的其他一些途径的理论。

。当m 为一m=ky-hr可表示为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 与利率r 的关系。定量时,表示这一关系的

第一种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影响产出是因为利率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资产组合,进而影响投资。

第二种理论认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造成较低的利率,因而导致股票价格和长期债券价格上升,对收入的预期使人们感觉更为富有,从而消费水平提高,导致总需求增加。

第三种理论认为政府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会增加,从而形成超额准备金,扩大了银行的信用基础,使得银行能够放出更多的贷款。银行要吸引企业贷款,就会降低贷款利率,从而导致企业投资增力口。

第四种理论认为,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汇率变动影响进出口从而对总需求发生作用。尤其在实行浮动汇率情况下,当银行收’紧银根时,利率卜升,国外资金会流入,干是,本币会升值,进出口会下降,从而使本国总需求水平下降。

第五种理论则注重可利用的信用规模,认为中央银行的行动可促使银行发放更多或更少的贷款,或以更宽松或更严格的条件发放贷款。

7. 什么是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并分析它们影响总需求的基本机制。

【答案】(1)货币政策的含义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有改变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这些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2)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

①再贴现率政策。通常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称为再贴现,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称为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经济运行情况改变再贴现率。当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就降低再贴现率,扩大再贴现的数量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投资。再贴现率的下降表示货币当局要扩大货币和信贷供给,再贴现率的上升表示货币当局要收缩货币和信贷供给。中央银行在降低或提高再贴现率时,用控制银行准备金的办法迫使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相应地降低或提高贷款利率。

②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一种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最经常使用的政策手段,也是最灵活的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不足,因而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使政府债券价格提高到现有市场价格以上,而债券价格的上涨就等于利率的下降。反之,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过多,因而价格水平有持续上涨的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下降。

③改变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率是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由于这一比例是法定的,因而称为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逆经济风向改变法定准各率。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可以降低法定准备率,使商业银行能够按更低的准备率,也就是按更多的倍数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