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理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6年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理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一) . 2 2016年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理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二) 12 2016年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理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三) 21 2016年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理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四) 31 2016年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理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五) 40

一、名词解释

1. 框架研究、框架理论

【答案】社会学家E. 戈夫曼在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书中明确为框架做出定义:“框架是指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即框架(frame )作为一定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来自于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Cframing )对新事物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开始,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媒介框架”(mediaframe )和“新闻框架”Cnewsframe )两个学术概念。框架概念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后得到广泛的应用,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使用频率最高和最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2. 受众的极化

【答案】美国学者韦伯斯特(CJamesG.Webster )认为,极化(polarization 是指受众分化为忠诚者和不接触者两个极端部分的倾向。媒介新环境表现出的两个特征一一内容与频道的相关性和家庭收视频道的不同组合一一有助于受众极化。反映受众极化的指标有入户率、周累计收视率、周收视时长在累计收视时间中的比重,周均接触时长。

3. 文化(工业)产业

【答案】文化(工业)产业是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概括而言,文化工业概念的批判性含义包括两个层面:①文化工业以艺术为名义,兜售的其实是可以获取利润的文化商品,使大众的闲暇时间变为另一种被剥削的劳动。②文化工业具有浓厚而隐蔽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人们忘乎所以地享受文化快感时,隐蔽地操纵了人们的身心乃至潜意识活动。它是一种使控制变得更密不透风,使统治秩序变得更坚固的“社会水泥”。这个概念暗示了现代大众文化的本质属性,表明它不过是商品生产与消费体系的产物。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作为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广泛地产生于发达工业社会。它批量地制作和传播大众文化的手段和载体,以独特的大众传播媒介如电影、电视、收音机和报刊、杂志等,操纵了非自发的、物化的虚假文化,成为束缚意识的工具和独裁主义的帮凶,并以较从前更为巧妙有效的方式(即通过娱乐)来欺骗和奴役大众,从而最突出地显示了启蒙向意识形态的倒退,进入了大众蒙昧的阶段。

4. 从众

【答案】从众就是随大流或遵从群体的意志,屈从群体的压力。用学术化的语言来表述就是:

由群体的真实或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个体态度的变化。从众的本质在于个体对群体压力的遵从或屈从。人的社会性固然决定了人的从众性,但从众的直接的原因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担心遭到来自群体的惩罚,二是想得到正确行事的指导。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W. 巴克的话来说,“人们趋于遵从是因为群体给他们带来了某些信息性的或规范性的压力。”

5. 网络文化

【答案】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网络文化是一种只在互联网上流通,而较少为非网民所知的独有文化。由于网络于全世界流通,各地的自身文化在被“提上”网络予人认识之外,也同时在网上被同化、融合、产生,甚至衍生成现实世界的文化,有些网上文化又会因着本身已经存在的同类演变出来,故此变化和传送的速度很快。现代人类文明在网络慢慢流行后续渐被影响,网络风气有时亦会在社会中产生巨大影响,如香港的巴士阿叔事件与韩国歌手PSY 的歌曲江南Style 等。

6. 控制分析

【答案】控制分析是就传播者控制传播过程而言,它包括控制主体即“谁”和控制手段即“说什么”。按照拉斯韦尔所划分的五大传播要素来讲,即针对传播主体“谁”的传播研究属于控制分析,针对传播内容“说什么”是内容分析。但在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及其传播内容血肉相连,难以截然分开。因此,一般将传播主体“谁”与传播内容“说什么”合为一体,统归控制分析名下。

7. 传播学经验学派

【答案】传播学经验学派是美国传播学研究的主流学派,也称传统学派。主要代表学者有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克拉帕、施拉姆等。这个学派主要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经验性实证方法研究传播现象,因而被称为经验学派。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有:传播过程模式研究、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传播流”研究、先有倾向理论、选择性接触理论、补强理论、意义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等。由于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有限性,又被称为“有限效果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该学派受到了批判学派的激烈批评,研究视角有所改变,提出了“议程设置功能”等较强调传媒影响力的理论。

8. 网络成瘾

【答案】网络成瘾,即网瘾。网瘾症又称上网成瘾综合征,其表征是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控; 行为乖张并伴随视力下降、神经衰弱等身心病态; 在网欲得不到满足的时候精神空虚、心情暴躁甚至会有暴力倾向等。网瘾症有五种类型:色情成瘾、网络交际成瘾、信息超载成瘾、网络游戏成瘾和网络视听成瘾。同时,网瘾症也会带来多种心理危害,包括以虚拟代替现实的交往方式错位,长时间沉溺网络所形成的孤僻、冷漠、不合群、无责任感等人格和人性的异化,网上网下判若两人的多重人格和自我迷失,道德的失范和社会功能的退化,技术崇拜等。

二、简答题

9.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制的意义之网之中的动物”,请谈谈这句话对传播学的意义。

【答案】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是现代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其所著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社会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制的意义之网之中的动物”这一观点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在信息传播社会中的基本属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个体在社会中可以获得各个方面的信息,同时亦可以自己生产信息、传播信息,在广义的维度上,这些信息的生产传播都是由人(人类)完成的。因此,人类社会的信息是人自己所编制的。

(2)信息不是中立的,信息的传播也不是中立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被赋予意义,信息的传播过程正是信息本身被不断赋予意义的过程。因此意义的构建与人类生产、传播信息同时发生。在这一意义上,信息的交叉互动过程也是意义的交叉互动过程,这一过程可能产生拟态环境的效果,影响受众对于社会的理解和认知。因此,人生活在复杂的意义社会之中。

(3)人并非在意义的社会中得以自由,人类必然受到其自身所编制意义的影响和限定。因此,人是悬在意义之网中的。

10.传播学本土化趋势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案】传播学最先出现在美国,对于引进这门学科的其他国家来说,传播学是舶来品。但是,引进不是照搬,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引进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这就推动了传播学的本土化。具体而言,本土化的意义主要有以下方面:

(1)本土化趋势不是一概排斥西方传播学,也不是照抄照搬西方传播学,它实际上是“迎中有拒、拒中有迎”,努力把内面和外面两个世界的优点和精华都收归己用。重视传播学的本土化建设,继往开来、承前启后,就会使开放的传播学有着深厚的本土根基。

(2)越是本土的,就越是世界的。对于中国传播学来说,本土化建设既可以增强其学科个性和民族特点,也可以推进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适应传播学研究的国际化趋势。而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中国大众所接受,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

(3)传播学只有适应本国的社会特征、文化积淀和受众的心理态势等条件,才能真正融入一国的主流文化,成为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才能参与国际传播研究的沟通与交流,取得与国外学者平等对话的地位与权利,为国际传播学术作出贡献。

11.互联网民意能否代表主流民意?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不同群体的网民在参与网络讨论时的明显差异,决定了网上民意与主流民意之间的客观差距。社会各界应该理性看待网络舆论。对于网络讨论中的各种观点,无论是用作数据参考、信息分析,还是政策咨询,都应考虑“发帖人”的身份特点及其知识背景,有选择地接受和使用,用批判的眼光分析舆论倾向,以免将有失偏颇的个人观点当成公共舆论和民意代表误导大众。

(1)网上发表的群体身份

互联网为用户提供了虚拟的公共空间,不同群体结构特征的网民在网络讨论参与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化。九成网民曾参与网络讨论,年轻网民是网络讨论的主体,中高学历网民是参与网络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