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612政治学概论之《政治学概论》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利益表达
【答案】即一种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活动。这种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是一个系统内个人或集团对该系统提出要求的过程,它是政治系统内政治过程的开端。现代社会是利益高度分化的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利益结构的复杂化决定了现代政治系统中利益表达方式的多样化。
2. 民主集中制
【答案】民主集中制是指由人民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组成的代议机关行使一切国家权力,在国家机构的体制和结构上,它首先强调的是全体人民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同时在不同的国家机关之间实行必要的分工和制约。民主集中制的内容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实行民主集中制,目的是要保证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实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根本原则; ②除由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外,对国家的元首权、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也都有明确的划分;
③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法律和作出其他决定,均经过充分讨论,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 国家的行政机关即政府及政府各部均实行首长负责制,集中行使权力;
④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划分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的职权。
3. 政治发展
【答案】就广义上讲,政治发展是政治体系向更高级形态的变迁过程,如从封建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从分散、多元的政治形态到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从资本主义民主向社会主义民主的演进等等。从狭义角度上讲,政治发展是指政治体系内部结构、体制、功能和运作的科学化、合理化,如从习俗、惯例、传统治理向法律、制度治理的转变,从政治、行政合一的体制向官僚行政体制的变迁,从全能、集权政府向有限、分权政府的转化等等。政治学研究的政治发展,主要集中在狭义的概念,即政治体系内部的政治发展,尤其是指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发展。
4. 政治认知
【答案】政治认知是指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政治认知过程是认知者、被认知者和情境等因素交互作用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分为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政治认知判断三个环节。
5. 政府机构
【答案】政府机构在广义上指中央和地方的全部立法、行政、司法和官僚机关。狭义的政府机构仅指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关、官僚机关。政府或国家机构主要包括国家权力机关,或称立法机关; 国家行政机关; 国家司法机关; 武装力量,主要指军队。
6. 政府公共物品
【答案】“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公共物品不具有明晰的产权,也不具有消费排他性,任何人都可以享有它的利益。除了“消费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两个基本属性以外,公共物品通常还具有规模效益特别大、积极的外部性、初始投资量巨大等一些特征。典型的市场行为主体一般不愿意向社会提供者物品,而这些物品又往往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要求政府承担起公共物品的供给责任。
7. 国家元首
【答案】国家元首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机构。它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国家元首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即个体国家元首和集体国家元首。国家元首的职权主要是:公布法律; 任免国家机关中的高级官员; 召集议会,宣布戒严、大赦、紧急状态或对外宣战; 以国家最高代表身份对外交往; 代表国家颁布荣誉、授予荣誉称号和证书等等。
8. 单轨制法院体系
【答案】单一制国家普遍采用单轨制法院体系。其国家最高法院是其最终的终审法院,地方法院根据国家宪法和法律建立,并根据国家法律和地方法律规章进行审判,当地方法规与中央法规相冲突时,遵照中央法规进行审判。
9. 有效性
【答案】政治权力的有效性是指政权能否有效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提高整体社会的福利水平。
10.政治体系
【答案】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制度的体现,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①社会政治组织,它是人们通过或试图通过政治权力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而按照一定原则和规则结成的集合体。
②政治制度,它是政治权力按照不同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社会政治的有序运行而对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方式所作的法定规约。
在当代政治生活中,社会政治体系的基本构成部分包括:国家及其政治制度、政党及政党制度、政治社团及其运行规则。
二、简答题
11.新古典学派和福利经济学派在政府观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1)新古典经济学派
认为国家就是霍布斯所说的“利维坦”,是一头难以控制的怪兽,因此应该尽量限制其作用的范围。
除非非政府不可,否则就不应该让政府介入。如果政府不发挥作用,市场就无法运转,政府才应该介入。政府的作用只应该限定在保护市场经济的范围内,具体地说:
①制定和实施法律,维护社会的基本秩序;
②界定产权,保护私人的财产权;
③监督合同的执行;
④维护本国货币的价值。
(2)福利经济学派
认为,由于存在“市场失灵”,政府必须干预经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应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提供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险和非竞争性的物品称做公共物品,其特点是花钱的人与不花钱的人同样可以享受其好处。公共物品不是私人愿意提供的,必须由政府以税收和公共开支的形式加以完成;
②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宏观经济稳定事实上也是一种公共物品,它不是市场竞争所能达到的,因此,政府应该实施充分就业计划,用财政和金融手段调节社会总需求:
③减少消极的外部性;
④限制垄断;
⑤调节收人和财富的分配;
弥补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
12.为什么说福利国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性质?
【答案】福利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社会化要求而对生产关系作出的调整。但是,福利国家不过是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进一步融合的体现,是垄断资产阶级利用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维护资本主义根本制度,保证其攫取巨额利润,同时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的一种统治方式,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性质。
(1)福利国家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生产资料仍然掌握和控制在资产阶级手中。福利国家采取的一系列国家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政策措施,只是集中在生产过程、流通和分配领域,并没有触动资本私有制。因此,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生产力社会化的矛盾仍然存在,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福利国家仍然是资产阶级国家。
(2)福利国家仍然是垄断资本掌握的国家。垄断资产阶级凭借着自己的经济统治和支配地位,掌握和操纵着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而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的结合,利用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则进一步强化了垄断资本的政治地位。因此,福利国家采取和实施的各项福利措施和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
(3)福利国家用于建立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经费,实际上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改变了过去以下资形式支付劳动力价值的形式,而把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先由资产阶级国家抽取,然后再通过社会福利的形式偿付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这种方式实际上是以国家福利的方式掩盖了资本家对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直接的剥削,实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