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625中外新闻史和新闻传播理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解放日报事件

【答案】“解放日报事件”发生于上海,具体过程是:上海大专院校造反派红卫兵,要求将载有批判《解放日报》文章的《红卫战报》,同《解放日报》一起发行。这一要求遭到拒绝后,大批红卫兵于1966年11月30日冲进解放日报社,使报纸无法发行。而报社周围有数十万群众,高喊:“我们要看《解放日报》”的口号,反对占据报社。这一斗争持续了8天8夜,以中共上海市委接受造反派红卫兵的条件而告终。这一事件,不仅造成解放日报社机构瘫痪、工作混乱的局面,而且严重影响了上海乃至全国新闻界。

2. 《译报》

【答案】《译报》是上海孤岛时期共产党在上海租界创办的一份纯翻译的抗日小报,1937年12月9日创刊,日出4开一张,由夏衍主持报务。该报刊登的新闻及言论,全部译自英、美、法等国通讯社稿和上海租界出版的外文报纸,但都经过编者的精心选择与改写,客观地报道了抗战的基本形势,无情地揭露了日军的侵略暴行,并准确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实行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坚持持久抗战的政治主张,深受读者欢迎。12月20日,被日军通过租界当局取缔。

3. “苏报案”

【答案】“苏报案”是清政府对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活动的一次镇压。《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创办人为胡璋。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设“学界风潮”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发表在《苏报》上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更直呼光绪皇帝其名,成为清政府对其采取镇压的口实。6月30日,清政府经与上海领事团多次密谋,决定对陈范、章太炎、邹容等7人实行拘捕,当日章太炎等被捕,邹容闻讯后于翌日自动投案,“苏报案”由此引发。7月30日,一场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太炎、邹容等为被告的特殊审讯开始,租界当局于1904年5月21日最终判处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和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苏报案”。

4. 《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

【答案】1938年6月,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在香港成立,并出版该同盟的中英文会刊《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该刊的英文版由爱泼斯坦和贝特兰负责编辑,中文版由邹韬

奋、金仲华等负责编辑,以宣传团结国际进步人士和海外华侨援助中国抗战为办刊宗旨,刊登了宋庆龄写的不少文章和致国际友人的信,还大量介绍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活动情况,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抗战的一个重要窗口。

5. “客里空”

【答案】“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专门捕风捉影、编造假新闻的记者的名字,后来“客里空”被借用为“假新闻”的代名词。在解放区土改运动中,新闻宣传存在右倾偏向,针对一些失实报道,党中央及时加以纠正。1947年6月15日起,《晋绥日报》率先在报纸上展开自我批评,引发了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此后,这一运动迅速扩展到整个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掀起了中国新闻史上声势浩大的反“客里空”运动。通过反“客里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纠正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新闻业务得到了很大改进。

6. 反“客里空”运动

【答案】反“客里空”运动是指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新闻界为了反对新闻失实而发起的一场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专门捕风捉影、编造假新闻的记者的名字,后来“客里空”被借用为“假新闻”的代名词。在解放区土改运动中,新闻宣传存在右倾偏向,针对一些失实报道,党中央及时加以纠正。1947年6月15日起,《晋绥日报》率先在报纸上展开自我批评,引发了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此后,迅速扩展到整个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掀起了我国新闻史上声势浩大的反“客里空”运动。通过反“客里空”运动,新闻界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纠正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新闻业务得到了很大改进。

7. 东方网

【答案】东方网是由上海多家新闻媒体包括解放日报社、文汇新民报业集团、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东方广播电台、东力一电视台、上海有线电视台、青年报社、劳动报社、上海教育电视台集中资源优势与上海东力明珠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精文投资有限公司联合投资组建的大型综合网站,于2000年5月28日正式开通。其总体发展策略定位于“新闻强势导入、信息服务衔接、电子商务展开”。东方网与150家媒体有签约合作关系,迅速成为华东地区最强势的新闻网站。

8. 史沫特莱

【答案】史沫特莱是美国进步女作家、新闻记者、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1928年底以德国《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和英国《曼彻斯特卫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华,开始了她在中国12年的新闻记者生涯。她曾主持左翼文化运动,参与创办《中国呼声》。1936年她向世界报道了西安事变。1936年12月,她来到延安,采访了中共领导人和红军将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彭

德怀、贺龙和红色妇女领袖邓颖超、康克清等,把众所关注的延安情况不断报告给世界各地的读者。1938年武汉失守后,她随八路军、新四军采访,写了许多著名战地通讯和报告文学。1941年返回美国后先后撰写了《中国红军在前进》等介绍中国革命斗争的通讯、报告、杂文和短篇小说。周恩来评价说:“这些作品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个宝贵的贡献”。

二、简答题

9. 分析《申报》与《大公报》办报宗旨的区别。

【答案】(1)《申报》的办报宗旨

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创办的中文商业性报纸《申报》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赚钱,因而十分重视办报质量。在新闻业务上,《申报》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强调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大量报道社会新闻,重视报纸言论、副刊和图片,发展出版事业,低价销售,大量刊登广告。这一切都验证了《申报》的办报方针:“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还向社会征求“天下各名区竹枝词及长歌纪事”等各类稿件。

(2)《大公报})办报宗旨《大公报》,1902年由天主教徒英华在天津法租界创办,取“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故定报名为“大公”。在政治上,《大公报》敢于揭露清政府的黑暗和贪官污吏的罪行,经常为穷人鸣不平,报风严肃,具有“敢言”、“替劳苦大众说话”的特点,逐步成为华北地区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自1926年至1949年,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标榜“不党、不私、不卖、不盲”,即不结党营私,评论不偏不倚,站在比较超脱的立场上为百姓说话。以商业报的“文人论政,,风格,开创了中国专业主义商业报纸的新范式。主笔张季莺是商业报纸中文人论政的典型,主持《大公报》笔政达15年,将王韬、梁启超等开创的文人论政的传统推向顶峰,提升了商业报纸的境界。

(3)二者办报宗旨的区别

①“不偏不倚”态度下的不同追求

作为中国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商营报纸,《申报》主张“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以争取到持各种政见的读者。重视报道和言论、大量刊登文艺作品,以自身的经济利益为重。在商言商,在报道和言论方面持中立、谨慎的立场。

《大公报》创办之初有鲜明的政治倾向,主张维新变法,保皇立宪。“新记”时期,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方针,也标榜不偏不倚,但是报纸要超党派,并不是超政治、无立场,而是提倡“对政治,贵敢言”,为百姓说话。

②对政治的关注程度不同

对于政治问题,《申报》只报道、不评论,或多报道、少评论,或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地评论。一些有倾向性的言论,也力求平缓。

“新记”时期主笔张季鸳的编辑实务代表了《大公报》的方针。他所主张的报纸要超党派,提倡“对政治,贵敢言”,报纸按着商业经营,却是文人论政的机关,《大公报》的社评几乎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