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625中外新闻史和新闻传播理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蒙太奇
【答案】蒙太奇是指根据影视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逻辑以及观众的收视心理,将前期拍摄下来的许多镜头按照既定的构思组接起来。英文名称Montage ,来自法文Monter (组接),最初是建筑学术语,意为组合、构成、装配。早期电影严格来说没有蒙太奇,一般认为是美国导演大卫·沃克·格里菲斯是第一个自觉使用蒙太奇的人。蒙太奇既作为一种画面组接剪辑技巧存在,一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影视美学的思维观念,贯穿于创作活动从构思选材到拍摄制作的整个环节。
2. 《诚言》事件
【答案】《诚言》事件,是指1925年五册运动时期上海的《申报》、《新闻报》刊登帝国主义宣传品《诚言》,引发社会舆论谴责的事件。《诚言》是一种类似传单的铅印宣传品,由上海租界工部局出版处出版,不固定篇幅,不具出版机关。《诚言》的内容是为帝国主义辩护,颠倒是非,恶意攻击中国人民的爱国行动。这个宣传品一露面,就受到卜海广大市民的强烈反对。在这种情况下,《申报》、《新闻报》刊登《诚言》事件一出现,社会舆论立即沸腾起来,《血潮日刊》、《中国青年》等载文痛斥,几百群众涌到申报馆门前提出抗议。在爱国力量的说服下,《申报》在7月17日刊登《辟(诚言)》全文,18日刊登向社会各界道歉的启事,并印发(((诚言)是英国人的谣言》传单20万份。这场新闻斗一争的结局说明,中国任何报刊都必须坚持反帝、爱国的方向,否则必将为人民群众所唾弃。
3. 《中国农民》
【答案】国民党中央农民部指导农民运动的刊物,1926年在广州创刊,毛泽东主编。它主要刊载有关农民运动的理论文章、各地农民运动的报道。
4. 胡政之
【答案】胡政之是民国时期著名报人。1907年,他自费留学日本,回国后应聘任上海《大共和报》翻译、编辑、主笔,1915年任该报驻京特派记者,以消息快捷受到报界关注。1916年,安福系财阀王邪隆接办天津《大公报》,胡政之受聘为该报经理兼总编辑,曾亲自采访段棋瑞“马厂誓师”等重大新闻,蜚声于时。1918年欧战结束后,以((大公报》记者身份采访巴黎和会,是采访该会的唯一中国记者。后在上海组织国闻通讯社,在天津任新记公司《大公报》经理兼副总编辑,成为报界名人。
5. 北京电视台
【答案】北京电视台是中国的第一座电视台,也是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它于1958年5月1日开始试播,同年9月2日正式广播。北京电视台的建立,标志我国的电视事业开始加入世界电视发展的行列,也标志着中国的广播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6. 王芸生
【答案】王芸生开始为《益世报》写稿。1928年,王芸生担任《商报》总编辑。后被张季鸳发现,请进了《大公报》编辑部,负责编地方版新闻。1931年9月至1934年4月,王芸生完成了《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一书,1935年,王芸生被提拔为《大公报》编辑主任。1936年4月,到上海任《大公报》上海版编辑主任。1938年)2月1日,《大公报》重庆版发刊,王芸生任渝馆总编辑,社评委员会主任。1941年9月,张季莺病逝,王芸生就任《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在《大公报》的工作是辛苦的、勤勉的,在新闻编辑、采访,尤其是新闻评论的写作方面,是有贡献的。
7. 澳门广播电视公司
【答案】澳门广播电视公司简称“澳广视”,1982年由澳门广播电台改组而成,分为中文台和葡文台两部分。1984年5月13日,该公司筹建的电视台正式开播,从而结束了澳门没有电视台的历史。创建之初每周只播40小时,覆盖面仅及本地。由于收视率太低,难以拉到广告,开办之初就亏损一千多万澳元。经过四年多的经营,“澳广视”接收私人股份,转为私营公司,政府拥有50.5%的股份,同时延长播放时间,推出新鲜节目,直播大型活动等。但至今尚未扭转亏损局面。
8. 《中国青年》
【答案】《中国青年》是中共团中央的机关刊物,1923年10月20日在卜海创刊,周刊,挥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1927年10月停刊。在大革命时期,《中国青年》是办得最出色、影响很大的刊物之一。它的基本内容有: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学习、工作、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 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 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各种反动的、错误的思想做斗争。从内容到形式符合青年的需求,是《中国青年》的特色。
二、简答题
9. 评述蔡和森、瞿秋白、挥代英、萧楚女、邵飘萍等的报刊活动与贡献。
【答案】(1)蔡和森(1895一1931)字润寰,号泽膺,又名和仙,湖南湘乡人。他担任《向导》主编两年零八个月,在该刊上发表文章360多篇,其中署名“和森”的130篇,和向警予合署“振宇”的36篇,署名“记者’,、“本刊同人”的,也大多是他写的。这些文章,有对现实问题作系统分析的每篇五六千字的政论,也有每篇仅二三百字的短论。内容涉及面广,有国际的,也有国内的; 有政治、经济的,也有外交方面的。蔡和森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他的文章能
抓住重要的实际问题,提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具体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他于1925年冬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1931年在香港被捕后引渡至广州,被反动军阀杀害。
(2)瞿秋白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他一生为新闻事业付出了很多心血。1919年,他就参与了启蒙报刊的创立。1920年,它去了俄国,写下了《俄乡记程》等著名通讯。1923年回国后,他开始参与党的机关报《向导》等。之后,共产党转入地下,它仍然坚持办报。1934年之后,他开始担任《红色中华》社长兼主编。
(3)挥代英(1895一1931)
字子毅,笔名但一、MY , FMo “五四”后在武汉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开设利群书社,编辑《学生周刊》和《武汉星期评论》。1923年赴上海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1924年国共合作后担任国民党上海市执行部工农部秘书,曾领导上海《民国日报》副刊部工作。1926年赴广州,任黄埔军校政治总教官兼中共党团书记、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员。大革命失败后,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28年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主编《红旗》。1930年5月被捕,1931年4月29日在南京被杀害。
作为《中国青年》的创办者、首任主编、主要撰稿人,挥代英勤奋写作,精心编辑,还亲自处理读者来信。他在((中国青年》上发表文章一百多篇,通信四五十封。他和萧楚女的作品代表了《中国青年》的文风,即热情与说理。他们的文章既洋溢着革命热情,又有理论分析,深入浅出,亲切感人。《中国青年》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时期的生动活泼的文风。挥代英有高度的使命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手不释笔,患病时还请人代写。他生活简朴,待人诚恳。萧楚女曾说,挥代英像墨子,摩顶放踵而利天下。
(4)萧楚女(1897-v1927)
原名萧秋,1920年参加利群书社,不久去四川仟中学教师兼《新蜀报》主笔。1925年赴上海,仟《中国青年》编辑,该刊的《新刊批评》专栏主要由他执笔。他在《中国青年》上发表了许多文章,热情地鼓励青年要有“入世宏愿”,勇于变革现实。1926年赴广州,协助毛泽东编《政治周报》,曾任农民运动讲习所专职教员、黄埔军校政治教官。1927年在广州反革命大屠杀中被害。他写过许多文章和小册子,其中著名的有《显微镜下的醒狮派》、《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
(5)邵飘萍
民国初年到20年代极有声望的进步记者。他毕一生精力办报,后以身殉报。1912年,邵飘萍应杭州《汉民日报》社长杭辛斋之聘任该报主笔,从此正式投身新闻界。1913年因发表反袁言论被捕。获释后东渡日本,就读于政法学校,并与人创立“东京通讯社”。1915年回国,应邀为上海《申报》、《时报》、《时事新报》撰写时事短评。
1916年,他受聘为《申报》驻京特别通信记者。两年时间里,共写通讯251篇。他的专电与通讯,以内容翔实、文笔生动引起国人强烈的反响。邵飘萍也因此饮誉新闻界,成为继黄远生之后的一代名记者。
邵飘萍创办了当时最有影响的通讯社“北京新闻编译社”。1918年,创办《京报》,自任社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