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49专业综合基础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近些年,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屡见不鲜,同时我国尚有1000多万贫困人口未能解决温饱问题,一些下岗职工生活困难。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状况。

【答案】(1)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正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不过,在人们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包括:

①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②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③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④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2)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

①体制不完善。部分行业垄断经营的方式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平等、公平的竞争原则,使得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拉大。

②经济结构改革不完善。传统的城乡经济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并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③政策导向的影响。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国家采取了允许一部分人、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有条件享受政策的人或地区自然会利用国家的政策富起来。这样便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

(3)有效调控收入差距,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在许多方面付出不懈的努力。 ①要加快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②要积极扩大就业;

③要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④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2. 怎样理解价值增殖过程是到达并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

【答案】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是价值的增殖过程。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价值增殖过程是到达并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1)价值增殖过程是到达“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预付资本价值的补偿过程。雇佣工人与资本家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商品生产劳动,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作用于生产资料,在

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同时,把己经消耗或转换形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形成新的使用价值; 另一方面,工人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耗费了抽象劳动,形成商品新的价值。这部分价值正好补偿了其预付资本价值。但这个层次仅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价值增殖的目的没有实现。

(2)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资本家要想获得价值增殖,必然要求生产超过这一资本价值补偿的“一定点”。由于资本家购买了工人一天的劳动力,就获得了一天的劳动力使用权。为了实现资本价值的增殖,资本家必然要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在超过“一定点”而延长的劳动时间中,剩余价值生产得以实现,价值增殖过程完成。

3. 为什么说价值具有客观性?

【答案】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

(1)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不论是人的自然需要还是社会需要,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都是由人的实际生存状态决定的,因而在本质上都是客观的;

(2)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并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体本身客观存在的性质、属性决定的;

(3)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后,就会对主体的需要构成意义关系。

4. 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答案】(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运用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兴办那些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的巨大新兴工业企业,从而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

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

③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④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①国家垄断基本主义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有利于维护资本主

义制度。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

5. 简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答案】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与生产力。

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①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一定会产生不同性质的上层建筑。

③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④从服务的方向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对自己的对立物;

⑤从服务的方式上看,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调控的手段有法律、经济、思想等手段;

⑥从服务的效果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它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

6.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在通过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所在。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和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这其中社会的物质生活是基础性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