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49专业综合基础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答案】(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运用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兴办那些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的巨大新兴工业企业,从而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
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
③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④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①国家垄断基本主义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
2. 经济全球化是如何形成的? 其发展趋势如何?
【答案】(1)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不断发展,促使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导致了经济全球化的产生。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
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开放。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①生产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精尖产品及工艺技术的出现,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得到增强,使各国在生产上密切合作,形成了全球性的生产体系。
②贸易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流通领域中国际交换的范围、规模不断扩大,程度不断提高。
③资本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加快。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也是资本全球化的重要内容。
(2)经济全球化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
①跨国公司不断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跨国公司作为适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企业组织形式,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②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根据缔约国经济联合程度的不同,区域经济集团可分为五种组织形式:自由贸易区; 关税同盟; 共同市场; 经济同盟; 完全一体化。
③国际经济协调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不断增强。
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同时也使国际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这些客观上要求加强国际经济领域的协调,建立相对统一的国际经济秩序,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国际经济协调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 怎样理解价值增殖过程是到达并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
【答案】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是价值的增殖过程。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价值增殖过程是到达并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1)价值增殖过程是到达“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预付资本价值的补偿过程。雇佣工人与资本家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商品生产劳动,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作用于生产资料,在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同时,把己经消耗或转换形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形成新的使用价值; 另一方面,工人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耗费了抽象劳动,形成商品新的价值。这部分价值正好补偿了其预付资本价值。但这个层次仅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价值增殖的目的没有实现。
(2)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资本家要想获得价值增殖,必然要求生产超过这一资本价值补偿的“一定点”。由于资本家购买了工人一天的劳动力,就获得了一天的劳动力使用权。为了实现资本价值的增殖,资本家必然要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在超过“一定点”而延长的劳动时间中,剩余价值生产得以实现,价值增殖过程完成。
4. 简述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理解。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而总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间题的理解主要包括: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马克思产生以前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错误在于,离开了人所存在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
(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劳动创造了人,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
(3)“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
①说明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机的,它们彼此影响、制约、渗透,形成纵横交错的统一体。
②各种社会关系在有机统一的联系中不是并列的、平等的,它们在决定人的本质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物质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它决定和制约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
(4)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
人的本质不仅不是抽象的,而且不是永恒不变,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这是因为,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5)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着,但不是人的本质属性
①马克思主义承认并重视人的自然属性,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着、基础和前提,没有自然属性就谈不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的本质主要体现的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所以,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
②人的社会属性虽然以自然属性为基础,但是,历史和现实中的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都是经过其社会属性洗礼的,都包含有相应的社会内容。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生物本能与动物的本能是有区别的,如果否认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属性,就会将人与动物混为一谈。
5. 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 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答案】(1)二者之间没有矛盾。具体分析如下: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一力一面,社会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类在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受自己的目的的驱使,会对历史活动做出自己的选择。而对历史的选择性,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