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哈尔滨商业大学80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微观经济学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 摘要
一、论述题
1. 俗话说“谷贱伤农”,即粮食丰收反而会带来农民收入的下降,请分析背后的经济学原因,并说明政府在农业领域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答案】(1)“谷贱伤农”的含义
“谷贱伤农”指风调雨顺时,农民收获的粮食数量增加,但是卖粮收入反而减少的现象。该现象的经济学逻辑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粮食丰收使得粮食价格下降,并且粮食价格下降的程度大于粮食产量增加的程度。
(2)“谷贱伤农”的经济学分析
造成“谷贱伤农”这种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往往是小于1的,即当农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农产品的需求往往是缺乏弹性的。其分析如图所示。
“谷贱伤农”的经济学分析
图中,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 是缺乏弹性的。农产品的丰收使供给曲线由S 的位置向右平移至S ′的位置,在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下,农产品的均衡价格大幅度地由P 1下降为P 2。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致使农民总收入量减少。总收入的减少量相当于图中矩形OP 1E 1Q 1和OP 2E 2Q 2的面积之差。
(3)政府在农业领域可以发挥的作用
由于粮食是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粮食丰收会降低农民的收入,这会降低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因此政府需要采取措施保证农民的收入,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措施:
第一,政府以保护价收购粮食。即在农业丰收时,为了避免粮食价格大幅度下降,政府设定粮食收购保护价。这就保证了农民能够以较高的价格出售粮食,从而使得粮食丰收时,农民也可
以获得更高的收入,保证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第二,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政府可以采取直接补贴的形式,对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财政补贴。这种补贴实质上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农民不会因为粮食丰收反而收入减少,这保证了农民未来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 请用规模经济递增,规模经济不变和规模经济递减,来分析福利经济学的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
【答案】(1)规模报酬变化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企业规模报酬变化可以分为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增; 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不变; 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减。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这一定理是要评估一下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其基本思想是,如果市场是竞争性的,则它会达到瓦尔拉斯均衡,而瓦尔拉斯均衡必然是一种帕累托有效配置。即:竞争性的市场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帕累托最优可以通过瓦尔拉斯式的竞争性均衡来实现。它是从另个角度对市场机制的肯定。即:若想实现某种帕累托最优,可以借助十市场机制。
(2)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这一结论的成立,只有当竞争均衡实际存在时才有意义,具体地说,它排除了较大的规模收益递增的区域。在纯粹交换经济的情况下,只要消费者显示出凸的偏好,每一种帕累托有效率配置就有可能是一个竞争均衡。在一个包含着生产的经济中,会得出同样的结果,但这时不仅要求消费者的偏好是凸的,而且要求企业的生产集也是凸的,这一要求完全排除了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总之,只有在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时,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才能够成立,任何帕累托有效率配置都可以通过竟争市场来达到。
3. 试论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及其矫正措施。
【答案】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他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导致现实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以及不完全信息都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和主要表现。
(1)垄断及其矫正措施
,当价格大于边际成本时,实际上,只要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垄断、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
就出现了低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垄断的产生使得资源无法得到最优配置,从而导致市场失灵。由于垄断会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因此也就产生了对垄断进行公共管制的必要性。政府对垄断进行公共管制的方式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控制市场结构,避免垄断的市场结构产生;
②对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进行管制;
③对垄断企业进行税收调节;
④制定反垄断法或反托拉斯法;
⑤对自然垄断企业实行国有化。
(2)外部影响及其矫正措施
外部影响是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外部影响的存在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换句话说,即使假定整个经济仍然是完全竞争的,由于存在着外部影响,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也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就外部影响所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当,微观经济学理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①使用税收和津贴;
②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
③使用规定财产权的办法。
(3)公共物品及其矫正措施
对于公共物品而言,市场机制作用不大或难以发挥作用。因为公共物品由于失去竞用性和排他性,增加消费并小会导致成本的增加,消费者对其支付的价格往往是不完全的,甚至根本无需付费。在此情况下,市场机制对公共物品的调节作用就是有限的,甚至是无效的。由于公共物品的消费存在免费搭便车的问题,很难通过竞争的市场机制解决公共物品的有效生产问题。在此情况下,由政府来生产公共物品应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对于大多数有特殊意义的公共物品,由政府或政府通过组建国有企业来生产或向市场提供,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例如国防、公安等。
政府应提供多少公共物品才能较好地满足社会需要,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是问题的难点所在。现在更多的推荐采用非市场化的决策方式,例如投票,来表决公共物品的支出水平。显然,虽然用投票的方法决定公共物品的支出方案是调节公共物品生产的较好方法,但投票方式并不总能获得有效率的公共物品的支出水平。
(4)不完全信息及其矫正措施
信息不完全是指经济当事人对信息不能全面地把握,不能完全利用交易有关的信息。在现实生活中,供求双方的信息通常具有不对称性或不完全性。一旦供求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完全,就会对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造成市场失灵。由信息不完全导致的后果通常包括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委托一代理问题。
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会给经济运行带来很多问题,而市场机制又很难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在此情况下,就需要政府在市场信息方面进行调控。政府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一代理问题的方法主要有:
①针对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可以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或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消除信息不充分所造成的影响;
②解决委托一代理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实施一种最优合约,即委托人花费最低限度的成本而使得代理人采取有效率的行动实现委托人目标的合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