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心理与教育测量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测验标准化
【答案】测验标准化是指测验编制和施测所遵循的一套标准程序。其内容包括确定目的、科学命题、选取代表性样本、做题目分析、确定统一的指导语和施测条件、规定评分与解释、分析测验的信度、效度等。其目的在于使编制或修订的心理测验符合标准测验条件的程序。如果测验结构好,样本大且有足够代表性,对所测查的心理变量是在符合常模要求的标准情况下取样的,其测验就是标准化的、有成效的。
2. 测量误差
【答案】测量误差是指实测值与真值之差。实测值是实际测量某种事物或现象时所获得的测定值,也称实测分数X 。真值是被测量的事物或现象的真实规模的取值,也称真分数T 。两者之差即称为测量误差或误差分数E 。测量误差可分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两类。前者受各种偶然因素影响,使多种测量结果不一致,它对测量的信度、效度都有影响;后者又称恒定误差,由稳定因素引起的方向和大小有规律可循的误差,只影响测量的效度,不影响信度。
二、简答题
3. 试分析内容范围的界定在目标参照测验的标准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答案】任何一种测验的编制,其前期工作不外乎为测验目的的确定,测验内容的界定以及测验编制计划的设计。一个测验的内容范围包括所欲测量特质中蕴含的全部行为,它可以非常大,也可以非常小。内容范围的界定在目标参照测验的标准化过程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
(1)内容范围具有边界。当其边界得到明确界定时,研宄者就可以判定什么行为属于这一内容范围,而什么行为却超出了这一范围。
(2)每一内容范围内容均可分为几类,每一类中又可分为更细更小的类,当每一类的内容及其在此内容范围内的相对重要性确定以后,内容范围就有了明确的结构。而当一个内容范围具有了明确的边界和结构时,人们便认为此内容范围得到了明确界定。
4. 目标参照测验的题目区分度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确定?
【答案】测验项目的区分度一般采取两类指标:难度差值和相关系数。
(1)难度差值
①掌握组——未掌握组鉴别指数(D )
a. 分别计算掌握者和未掌握者两组在某项目上的平均通过率,
记为
则该项目的鉴别
指数为:
b. 鉴别指数D 的大小,可以直观反映出该项目在多大程度上对掌握者和未掌握者作出了区分。D 值从-1.00到+1.00之间变化,越接近于+1.00, 题目区分度越高。 ②个人获得指数
a. 采取前测一后测方法,可获得在前测中错误回答某项目而在后测中能够正确回答的被试人数比例,此即该项目的个人获得指数,其值在0至+1.00之间变化,其大小直接反映了经过教学活动之后受益的被试比例。
b. 由于只考虑到前测中失败而在后测中通过的被试,却没有考虑到在前测中通过而在后测中反而失败的被试,因而其值不会出现负值,这使它所能反映的问题少于一般的区分度指标,因此其应用也受到限制。
(2)相关系数
以相关系数为指标的区分度在-1.00至+1.00之间变化,当其值为负时,应检查题目的问题所在,予以修改或删除;当其值为正时,越接近于1,题目越有效;当其值为0时,题目不具区分力,一般不予保留,但在纯粹目标参照测验中应视该题所测内容在内容范围中的重要性而决定其取舍。
5. 试析创造力的实质与表现。
【答案】(1)创造力的实质
①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条件,在创造力中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②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等人认为,发散思维表现于外部行为就代表个人的创造力。重视发散思维在创造能力结构中的作用,并不排斥聚合思维的作用。人们在进行创造思维时,整个过程反复交织着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创造能力包含独特性和有价值性两个基本特征。
(2)创造力的表现
吉尔福特与其同事霍夫纳尔将创造力的表现归纳为六点:
①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事物,发现新问题。
②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境能顺利产生多种反应或提出多种答案。
③灵活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改变定向的能力,能发挥自由联想。 ④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就。 ⑤再定义性,即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
⑥洞察性,即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特性和多样性,能进行意义的变换.
6. 为什么人们不像对物理测量那样容易接受心理测量?如何才能证明心理测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答案】(1)人们不像对物理测量那样容易接受心理测量,宄其原因在于心理测量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①心理测量依据的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论,很难达到如同物理测量依据的法则那样普遍被人们接受的水平。
②心理测量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特质,而心理特质的含义比较模糊不能给出一个清晰地界定,具有内隐性,只能通过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来予以测量,而重量和长度是客观存在可以通过工具直接测量。
③心理与教育测量的量具是由有关领域的专家编制,经过长期的试用、修订、完善而逐渐形成的标准化测验。它的编制是一项高度专门化的系统工作,要达到科学所要求的水平绝非易事。
④心理测量的目标虽然是对人的心理特质进行定量分析,但这种定量分析的精确度远不及物理测量的精确度高。
基于上述原因,人们对心理测量的接受程度不如物理测量,尽管如此,心理测量的存在具有可能性与必要性。
(2)以下观点可以证明心理测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①可能性
a.1918年,“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数量”。1939年,“凡桑代克曾提出,麦柯尔进一步指出,有其数量的事物都可以测量”。这两个命题被公认为是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
b.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事物的质的差异是分类的前提,而事物的量的差异则是测量的前提。这里的“事物”不仅指外在的客观现象,而且指人内在的主观现象。
c. 心理特质和知识水平虽然不能直接测量,却必然要表现于人的外部行为之中,并调节着人的外部行为。因此,通过观测人的外部行为的差异就有可能测量出人的心理特质和知识水平的差异。
②必要性
a. 人的心理现象和知识水平如同其他一切物理现象一样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包含质的方面,也包含量的方面。因为有差异,所以有必要测定差异的数量,描述差异的程度。
b. 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精确度如同其他一切测量技术一样是相对的,也同其他一切测量技术一样必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而逐步提高。
7. 试析社会的发展与需要在能力测验的产生与发展中的影响。
【答案】社会的发展与需要在能力测验的产生与发展中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需要能力测验的呼声很高,传统的智力测验在此却显得势单力薄,不能够测出不同的知识和能力专长。由于社会迫切需要能够辨别和判断在不同能力因素上的个体间以及个体内差异,同时,因素分析方法又使一般智力中所蕴含的各种不同能力因素的辨别分类成为可能,能力倾向测验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