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620语言学理论之语言学纲要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620语言学理论之语言学纲要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一) ... 2
2018年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620语言学理论之语言学纲要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二) ... 6 2018年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620语言学理论之语言学纲要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三) . 10 2018年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620语言学理论之语言学纲要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四) . 14 2018年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620语言学理论之语言学纲要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五) . 18
一、名词解释
1. 语音
【答案】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有意义的声音,是有意义内容的语言成分的外部形式,或者说,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同其他声音一样,产生于物体的振动,具有物理属性; 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还具有生理属性; 更重要的是,语音要表达一定的意义,必须是使用该语言的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所以语音又具有社会属性,这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2. 聚合规则
【答案】聚合规则是指语法单位的分类和变化规则。具有相同语法特征的单位总是聚合成类,供组合选择。语法的聚合是多种多样的,最普遍的是词类、词形变化和语法范畴; 语言里的词按语法作用的不同而分成名词、动词等等的词类,在有屈折变化的语言里,名词、动词又有格、体等词形变化。
3. 语言混合
【答案】语言混合是指多种语言融合产生的语言。目前己知的混合语都是两种语言的混合。虽然语言间的相互借用和影响非常普遍,但是真正的混合语并不多。混合语的产生有可能标志着新的民族或文化群体的产生。例如,海地有以法语为基础的克里奥尔语,牙买加有以英语为基础的克里奥尔语。
4. 舌尖音
【答案】舌尖音指舌尖顶住或者接近门齿、齿龈、硬腭而发出的辅音,包括舌尖前音、舌尖中音和舌尖后音。舌尖前音有z 、c 、s ,舌尖中音有d 、t 、n 、l ,舌尖后音有zh 、ch 、sh 、r 。
二、简答题
5. 音素、音位与音位变体的关系。
【答案】音素是根据人类语言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线性的语音单位。例如,“爸”(ba[pa]从音色角度可以划分出“b ”和“a ”两个不同的音素; 而音位是在某种具体的语言或方言中根据能否区别意义划分的最小的音系单位,有同等使用价值的一组音素,可归并为一个音位; 音位变体是一个音位中包含的一些不同的音。音素、音位与音位变体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联系
音素构成音位,音位又有多个音位变体。而音位变体是音素在具体语言中的反映和表现。 (2)区别
①音位与音素的区别
a. 划分角度不同。音素是从人类语音的音质上着眼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两个音若音质不同,就是两个不同的音素。
b. 划分范围不同。音素是从人类的语言所能用到的全部语音里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而音位则是在某种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系统里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②音位与音位变体的区别
a. 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 音位是一个总的名称,而一个具体的音位,总是要通过不同的变体体现出来。例如,一个音位有四个变体,这个音位在不同场合总是表现为其中某一个具体的音位。音位本身是抽象的。
③音素和音位变体的区别
音素是从语音的自然属性角度划分的,而音位变体是从社会属性的角度划分的。音素之间有些也能区别意义,而音位变体之间是不具有辨义功能的。
6. 下面是汉语“差一点……”的一些例子:
A.
差一点打破了=差一点没打破
差一点离婚了=差一点没离婚
差一点打败了=差一点没打败
差一点淹死了=差一点没淹死
B.
差一点及格了≠差一点没及格
差一点中奖了≠差一点没中奖
差一点赶上了≠差点没赶上
差一点买着了≠差一点没买着
为什么人们在说A 和B 的句子时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
【答案】A 和B 表达的意思不同,主要跟差一点后面所跟的词语跟说话人的期望是否一致有关系。
(1)A 组当中“打破、离婚、打败、淹死”,在一般情况下都是说话人不希望发生的。无论“差一点”后面跟的是肯定形式还是否定形式,都是表示否定的意思。
(2)B 组当中“及格、中奖、赶上、买着”,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说话人希望发生的,如果“差一点”后面跟的是肯定形式,就表示肯定的意思,如果差一点后面跟的是否定的形式,就表示否定的意思。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跟人们的语言习惯有关。有此语言是矛盾的,但是人们已经习惯了那种形式,也不会做出改变。像“打扫卫生”之类的词语。“差一点”后面跟的词语,如果是
说话人不期待的,无论肯定否定形式都是表示否定的意思,更大程度上跟人们的心理有关。
三、论述题
7. 从语言变体与社会特征、社会群体相联系的角度,论述语言是如何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的?
【答案】语言只要在社会中使用,就会不断地缓慢地变化。同一社会总有程度不同的分化,每个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交际密度总是不均匀的,于是语言的创新总是在交际密度高的人群中或区域内优先传播,这就造成了语言的分化。根据社会分化的不同程度,语言分化为以下三种语言变体:
(1)社会内部的分化产生社会方言
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社团。在每个社团的内部,人们之间相互的联系比较密切,交际频繁,而不同社团之间的交际则相对稀疏。交际密度的不同,影响到语言创新的传播:社团内部的交际密度高,语言创新就能及时地在社团内部推开; 社团之间交际密度低,语言创新就不能及时地传播到另一个社团,从而各个社团就会形成自己的语言特点。根据社会因素而区分的社团与语言特点相关,因此这些社会社团又被称为不同的“言语社团”。这种各个言语社团的语言是在全民语言基础上产生的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即社会方言。
(2)社会未完全分化的地域产生地域方言
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有了特别的进步,通常会伴随着人口的突然增长和疆域的日益扩大。由于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一个社会的一部分居民也可能大规模地集体迁徙到很远的另一个地方。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条件下,以上两种情况都会造成一个社会出现不同地域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相对独立和交际上的不均匀。于是,一个地区内发生的语言变化不大容易传播到其他地区去,使得各地区使用的本来相同的语言的共同点不断减少、不同点不断增加,形成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在社会不完全分化的条件下,语言的地域分支就会一方面保持或增加各自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在某些方面服从自己所从属语言的演变趋势,各地的说话人就会保持归属同一语言的语言认同,同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就是地域方言。
(3)社会完全分化的独立区域产生亲属语言
在地域上未完全分化的社会由于某此战争或政治事件而完全分化一一分裂成几个各自独立的国家,并创制各自不同的文字和书面语。在不同地域已经完全分化为不同的社会的条件下,各地说话人的语言认同一般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不再认为各地所说的是同一语言。这些从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存在于社会完全分化条件下的、说话人认同为不同语言的地域分支,称为“亲属语言”。例如,拉丁语随着占罗马帝国的解体,它的各个方言就发展成今天的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等独立的语言。
四、分析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