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第二军医大学心理与精神卫生学系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普通心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晶态智力与液态智力

【答案】晶态能力(晶体智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液态能力(液体智力)是指在信急加工和问题解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它较少地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个人的禀赋。

2. 气质

【答案】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说的脾气、秉性。人的气质是先天形成的,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就是我们平时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制约。气质本身无好坏之分,气质也不能

3. 情绪和情感

【答案】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的。情绪是指感情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脑的神经机制活动的过程,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往往随着情境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情感是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4. 返回联系

【答案】返回联系,又称反馈环节,指当刺激(输入)作用于感受器之后,神经兴奋沿传入神经传递给大脑中枢,再沿传出神经控制效应器的活动(输出); 效应器的活动情况又作为刺激信急(输入)返回作用于感受器,进而通过大脑中枢的调节影响效应器的活动(输出)。

二、简答题

5. 请你谈谈大脑按照功能分成了哪些区域? 各自有什么样的功能?

【答案】按照心理功能,可以将大脑皮层分为皮层感觉区、皮层运动区、言语区和联合区,下面进行详细论述。

(1)大脑皮层感觉区及其机能

初级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它们分别接受来自眼睛的光刺激,来自耳

朵的声音刺激,以及来自皮肤表面和内脏的各种刺激等。它们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其中,视觉区接受在光刺激的作用下由眼睛输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 听觉区接受在声音的作用下由耳朵传人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听觉; 机体感觉区接受由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传人的感觉信号,产生触压觉、温度觉、痛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等。

(2)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机能

大脑皮层运动区主要在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称为躯体运动区,简称运动区。它的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 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运动区与躯干、四肢运动的关系也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

(3)大脑皮层言语区及其机能

对大多数人来说,大脑皮层言语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脑区组成。若损坏了这些区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失语症。言语区包括言语运动区,亦称布洛卡区,这个区域受损会发生运动性失语症; 言语听觉中枢,与理解口头言语有关,也称为威尔尼克区,损伤这个区域将引起听觉性失语症; 还有言语视觉中枢,损坏这个区域将出现理解书而语言的障碍。

(4)联合区

人类的大脑皮层除上述有明显不同机能的区域外,还有范围很广、具有整合或联合功能的一些脑区,称联合区。联台区不接受任何感受系统的直接输入,从这个脑区发出的纤维,也很少直接投射到脊髓支配身体各部分的运动。从系统发生上来看,联合区是大脑皮层上发展较晚的一些脑区。它和各种高级心理机能有密切的关系。动物的进化水平越高. 联合区在皮层上所占的而积就越大。依据联合区在皮层上的分布和功能可以分为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台区和前额联合区。

尽管可以大致进行这样的分区,但事实上大脑通常是整体协同作用的。

6. 人是如何听到各种音高的?

【答案】音高(或音调)是人对声波频率的主观属性,它首先和声波频率有关。心理上的主观音高主要与声音刺激的频率大小有关,但并不是完全由刺激频率决定的,它也取决于声音刺激的强度。对此主要有以下四种理论来加以说明。

(1)频率理论

由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得提出。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铃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原有的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联接着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次数较少,因而使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较少; 声音的振动频率提高,铃骨和基底膜都将发生较快的振动。由于人耳基底膜可、能作1000Hz 以上的快速振动,但能够接受超过1000Hz 以上的声音,因而这个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2)共鸣理论

在赫尔姆霍茨看来,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就像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刺激的频率高,由短纤维发生共鸣做出反应; 声音刺激的频率低,由长纤维发生共鸣。人耳基底膜约有24000条横纤维,它们分别反应不同

频率的声音,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从而产生不同音调。该理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位对声音分析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

(3)行波理论

著名生理学家冯·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之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镜骨处),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分析。

(4)神经齐射理论

由韦弗尔提出,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 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对它们单独做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以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000Hz 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

总体来看,可以讲神经齐射理论看作是频率理论的延伸,将行波理论看作是位置理论的延伸。位置理论适合解释1000Hz 以上的高频声音,频率理论适合解释频率5000Hz 以下低频声音,神经齐射理论对于1000Hz-5000Hz 的声音均可解释。

7. 什么是记忆? 记忆的种类友各自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1)记忆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急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记忆的种类及其特点

根据分类的标准不同,记忆可以分为:

①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a. 感觉记忆及其特点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被保存下来,这种记忆称为感觉记忆。它是记忆的开始阶段,存储时间大约为0. 25~2秒。观看电影时,图像是运动的,就是由于感觉记忆存在的结果。

b. 短时记忆及其特点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一2分钟。容量为7士2个单位。编码方式为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的编码。

c. 长时记忆及其特点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储。它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

②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a. 情景记忆及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