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北师范大学文学概论与美学933之美学原理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审美教育

【答案】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不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2. 距离说

【答案】“距离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布洛提出的美学理论,又称“心理距离说”。它要求人们自己与外物分离。“距离”这种审美现象完全是超脱人的实用功利日的的,从实际生活中超脱出来,与宇宙人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冷静地、客观地观察事物。即客体才成为审美的客体,才有对客体的审美的欣赏,在欣赏中才有审美的愉快。因此“心理距离”是产生美与美感的根源。“心理距离说”成为心理学美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3. 随物赋形

【答案】“随物赋形”是苏轼提出的一条文艺创作及美学的原则。它要求艺术家尊重表现对象的特征和规律,准确而又自然地表现出对象的形态和特征。其中的“物”指客观对象,包括自然事物与社会生活内容,“形”指作品中所反映的事物的情貌和形态。苏轼的“随物赋形”的创作主张以艺术形象的刻画应合乎自然为最高标准,要求创作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兼备。

二、简答题

4. 谈谈你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

【答案】日常生活审美化指在当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一种直觉的审美追求,就是对大审美经济时代或体验经济时代的一种描述。日常生活审美化本质上乃是通过商品消费来产生感性体验的愉悦。最美好的生活应该是使人产生完整的愉快体验的生活,大审美经济时代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一种精神享受,追求一种快乐、幸福的体验,追求一种审美气氛。

5. 结合实际谈谈审美教育应该如何实施。

【答案】(1)关育应渗透在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美育应该贯穿在学校的全部教育之中。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美育也不能局限于学校的范围,它应该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社会都要注重美育,特别是要注重营造一个优良的、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

(2)美育应该伴随人的一生:在不同的阶段中,人的生活内容和生活环境有不同的特点,人的生理状况和心理状况也有不同的特点,所以美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这是美育实施

的阶段性原则。

6. 试比较优美和崇高的审美特征。

【答案】(1)优美的特征

①侧重于静态;

②显得小巧玲珑,外表光滑;

③显得单纯、不复杂深奥,也没有对立冲突;

④给予主体的审美感受是一种贯穿始终的愉悦之情,是一种顺向的吸引。

(2)崇高的特征

①侧重于动态;

②凡崇高的对象都表现出伟大恢弘、粗犷有力等形貌特征;

③崇高显得复杂深奥,其中充满了矛盾冲突,甚至包含了丑的因素;

④崇高给人的感受是一种由逆到顺的复合的感受,是一种有恐惧转为愉悦,由惊赞转为振奋的感受。

7. 简述美育的特点。

【答案】(1)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途径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

(2)不需要强制和勉强,是心甘情感、乐而忘返的;

(3)使人小得小然,是动之以内,从情感角度打动人的;

(4)不仅满足每个欣赏者个人的情感生活,而且还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

(5)美育可以与德育相结合,可以陶冶性情,泄导身心。

8. 简述“荒诞”的审美特点。

【答案】(1)平面化:西方现代派艺术不再在理性意义上把实体看作是可以个别地或整体地透彻了解的存在大系

(2)平板化:时空深度的取消,秩序不复存在,造成了无高潮、无中心的出现;

(3)价值削平:荒诞艺术绝对地否定任何价值。

9. 如何理解体闲文化中的审美意味。

【答案】美国的杰弗瑞·戈比在《你生命中的体闲》中提出。休闲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人在职业劳动和工作之余的一种,以文化创造、文化享受为内容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休闲的本质和价值在于提升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以优雅的姿态自由自在的生存。休闲文化的核心是自由的、无功利的、无目的的“玩”。体闲文化常包含审美意象的创造和欣赏,他所展现的意象世界往往是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交叉和融合。旅游是休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日常生活的隔离和中断,体验使一切都成了美。

三、论述题

10.随着艺术传播媒介的历史变迁,人类的艺术审美经验发生了怎样的擅变?

【答案】艺术传播历经了口头、文字、印刷、电子、网络等媒介的变迁,人们的艺术审美经验也随之发生一次次擅变,如今人们的艺术审美经验越来越趋于碎片化、娱乐化、体验化。

(1)口语媒介的交流性与人类艺术审美经验的非理性

口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传播媒介,依靠人体自身的发声功能,通过语言承载的信息内容进行交流。民间说唱和传统戏曲是日语传播四大名著的主要形态。说唱戏曲等日语传播形态对于名著内涵价值的认同和在社会群体中的传承是小可或缺的。

口语媒介具有极强的交互性,传受双方处于同一时空内,形成亲密的面对面关系,受众反馈及时,传者可以随时调整传播内容和方式。尤其戏曲形式虽以口语为主,但辅以动作、表情、服装、布景、灯光、配乐等构成的舞台氛围让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在完成一次情感体验。戏曲传播具有很强的表演性,相比内容信息,受众更关注情感信息,信息传输功能弱化的同时文化娱乐价值在凸显。

(2)书写媒介的疏离性与人类艺术审美经验的感知与情感相伴性

书写媒介是文学文本的基础传输渠道,它比人类的语言和记忆更适于穿越时空保留可靠和准确的记录,四大名著也只有物化为文本形式,才最终形成,并穿越时空与写作时的社会心理语境,在今天产生意义和价值。其中抄写这种手段具有私密性和人际性,决定它的传播范围及效果非常有限。

同时由于抄手文化水平高低参差、个人情感倾向不同、工作态度殊异,造成了手抄书的诸多流弊,比如字迹不清、错漏,甚至是随意篡改都是极其常见的现象,其结果就是以讹传讹、错误百出,难见原作本真面目。所以,随着印刷技术的完善和普及,它己经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3)印刷媒介的固态性与人类艺术审美经验的功利性

印刷媒介的出现实现了文学文本的第一次大众传播。媒介历史学家安东尼。史密斯认为,欧洲的印刷业直接发展于这个抄写社会里对文本的未被满足的需求。现代印刷术发明之后,文学文本就脱离了抄写者的私有而逐渐走向大众,并且印刷品根据解读专门化语言编码的不同能力来迎合不同等级的社会群体需求,并促使文学对市民阶层的关注,也让小说的发展和繁荣成为可能。

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是直接描写现实社会的生活图景,关注现实社会当中人们的悲欢离合,而神魔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蔑视天庭,是对既有的统治秩序和邪恶势力的反抗,也是对现实的理性感知与影射,都契合当时的人文观念和价值认知,满足了市民阶层对文学创作的诉求。所以四大名著的成型、内涵、传播到成为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是印刷媒介时代“传播偏向”的必然结果。

(4)电子媒介的控制性和融合性与人类艺术审美经验的感性直观性

整个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都可视为一种新兴媒介叠加而非取代既有媒介的复线发展过程。而四大名著的百年传播也同样遵循了这样的过程。1987年《红楼梦》被改编成36集电视连续剧,并拥有过亿的观众。电子媒介的各种传播形式以线性的或按次序的方式呈现内容。“例如,一部电影以一种动作和场景不变的顺序来上演,每一次被观看时都以同样的方式讲故事。”是说信息的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