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民族大学美学基本原理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随物赋形

【答案】“随物赋形”是苏轼提出的一条文艺创作及美学的原则。它要求艺术家尊重表现对象的特征和规律,准确而又自然地表现出对象的形态和特征。其中的“物”指客观对象,包括自然事物与社会生活内容,“形”指作品中所反映的事物的情貌和形态。苏轼的“随物赋形”的创作主张以艺术形象的刻画应合乎自然为最高标准,要求创作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兼备。

2.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

【答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是其在《诗学》中第一次对古希腊悲剧进行了界定,并为悲剧在理论上下了第一个定义。亚里士多德把悲剧作为科学认识对象,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应该是犯错误、有弱点的好人:“他不以美德或正义著称”,但“他之所以陷入否运,并非因其邪德败行,而是由于‘错误’(即过失)。”他甚至认为悲剧描写“穷凶极恶的人由泰运陷入否运”也是不恰当的,因为“穷凶极恶的人”本来就应该受到惩罚,难以唤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过失”可以包括两种:一是判断不明的错误,如俄底浦斯; 二是道德选择的错误,如美狄亚。

3. 荒诞主义戏剧

【答案】荒诞主义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在法国兴起和形成,而后流行十戏剧舞台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是现代戏剧流派之一。“荒诞派戏剧”这一名词最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它是作者对20世纪50年底啊在欧洲出现的贝克特、尤内斯库和品特这类剧作家作品的概括,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否定人类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与人根本无法沟通,世界对人类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他们对人类社会失去了信心,这是二战后西方一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荒诞主义戏剧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只倒四,它表现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无法沟通的。

二、简答题

4. 简述美与真、善的联系和区别。

【答案】(1)美与真的辩证关系

①联系

a. 美的产生是人在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

人的实践活动只有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的目的。所以,人的自由创造,必须依靠对客观的必然性的认识才能进行。

b. 真是求知的对象,引起人们去追求真理,犷解客观世界本身的内在联系,而美却是欣赏的对象,它具有生动的形象,是对人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美是一种情感观照的对象。

②区别

a. 真并不就是美,因为美并不就是客观规律本身,客观规律可以脱离人的实践、主体而独立存在,而美却不能离开人的实践,不能离开主体的功利目的和生动形象。

b. 美和真的区别首先在于真是客观规律本身,而美是通过实践,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肯定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形象。

(2)美与善的辩证关系

①联系

a. 善是和功利直接联系的。我们这里所说的善包括人的道德行为以外的许多事物的社会功利性质,也就是指符合人的目的性。

b. 美以善为前提。因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它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犷实现和满足一定社会集团、或一定阶级的利益。

②区别

a. 从功利关系上看,善直接和功利相联系,衡量一件事物是否善,是以社会功利作为客观标准。而美和功利是一种间接联系,功利是潜伏在形象中。

b. 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看,善虽有形式,但主要不是讲形式。人们对善的把握主要是通过概念去揭示对象的功利性质; 而美是在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基础上,注重形式,强调内容要显现为生动的形象。

c. 善是意志活动(目的、功利)的对象,而美是观赏的对象,能唤起情感的喜悦。

(3)美不能离开真和善,但又有不同

①只有当人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也就是真的时候,并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了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实现了善,井且表现为生动的形象才可能有美存在。

②真、善、美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具体地历史地得到说明。

5. 简述美与科学的关系。

【答案】美与科学的关系表现为:

(1)美与科学的联系

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审美情感包含着理性认识,是情与理的统一,科学探求真理的认识也包含着情感活动,也是情与理的统一; 美感和科学认识一样,都是客观世界能动反映的一种方一式,都是意识形态。

(2)美与科学的区别

①审美的想象与科学的想象是不同步的

科学的想象追求真理是非常严谨的,要有可靠的事实作根据,不容许虚构,更不允许由想象代替和构成科学的最后成果。审美的想象是追求美,可以允许虚构; 科学的想象要符合逻辑,尽量排斥感情的色彩和作用。审美的想象不必符合逻辑。

②审美情感与科学探求真理的认识不同

科学家所追求的是真,虽有热烈的情感,但情感只是作为追求真理的动力,它不能进入认识过程,更不能作为认识的结果。追求真理的认识是以理智、思想等抽象逻辑认识为其特征的。审美情感是对美的认识,与追求真理的抽象逻辑认识不同,它不脱离生动的、具体的感性形象。它是以情感体验为特征,在情感体验中虽也有理性的思维活动、理性认识的内容,但它是融化在、沉淀在情感之中的。如果说科学家的认识是以抽象的逻辑为主的话,美感认识则以对美的体验为主。

6. 简要说明物质环境美的主要内容。

【答案】概括起来进,社会美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美能够培养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人的尊严意识和高尚情操;

(2)社会美能够赋予人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

(3)对社会美的欣赏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社会美能够激励人去积极地追求、创造美的生活,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

7. 是否所有的自然物(自然风景)都是美的?

【答案】并非所有的自然物(自然风景)都是美的。

“肯定美学”的“自然全美”的观点,最根本的问题是把自然物的美看成是自然物本身的超历史的属性,从而否定审美活动(美与美感)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文化活动。但是人类的文化史说明,审美的社会性,历史性是不能否定的,人与自然物能否沟通和契合,能否生成审美意象(“美”),这主要取决于社会文化环境的诸多因素,取决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活动的具体情境,因而自然中的东西不可能“全美”,“肯定美学”所持的“自然全美”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8. 丑的美学意义是什么?

【答案】丑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有碍于人生的一种否定性价值形象,丑的美学意义主要有:

(1)就在于它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没有丑就没有美,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2)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丑是刺激人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

(3)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原始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就充满了以丑为美的审美现象。

(4)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可转为艺术中的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的艺术力量。

9. 简述社会美的主要类型。

【答案】概括起来讲,社会美主要包括人的美和生活环境的美两个大的方面:

(1)人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