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之金融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析金融监管理论依据的“金融风险论”。

【答案】金融风险论主要从关注金融风险的角度,论述了对金融业实施监管的必要性。

(1)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与一般企业不同,金融业高负债率的特点,决定了金融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外部。以银行业为例,其资本只占很小的比例,大量的资产业务都要靠负债来支撑,并通过资产负债的匹配来达到盈利的日的。在其经营过程中,利率、汇率、负债(主要是存款)结构和规模、借款人偿债能力等因素的变化,使得银行业时刻面临着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成为风险集聚的中心。而且,金融机构为获取更高收益而盲目扩张资产的冲动,更加剧了金融业的高风险和内在不稳定性。以银行为例,当社会公众对其失去信任而挤提存款时,银行就会发生支付危机甚至破产。

(2)金融业具有发生支付危机的连锁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金融工具的存在,都是以信用为纽带; 社会各阶层以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都通过债权债务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作为整个国民经济中枢的金融体系,其中任一环节出问题,都会引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后果。不仅单个金融机构陷入某种危机,极易给整个金融体系造成连锁反应,进而引发普遍的金融危机,更进一步,由于现代信用制度的发达,一国的金融危机还会影响到其他国家,并可能引发区域性甚至世界性的金融动荡。

(3)金融体系的风险,直接影响着货币制度和宏观经济的稳定。信用货币制度的确立,在货币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极大地降低了市场交易的成本,提高了经济运行的效率。但与此同时,实体经济对货币供给的约束作用也越来越弱; 货币供给超过实体经济需要而引发通货膨胀的过程一直对许多国家形成威胁。另一方面,存款货币机构的连锁倒闭又会使货币量急剧减少,引发通货紧缩,并将经济拖入萧条的境地。

金融风险的内在特性,决定了必须有一个权威机构对金融业实施适当的监管,以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2. 试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和中介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

【答案】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均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极为强劲; 而金融小介,主要是银行,却好像步履踊姗。造成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1)信息技术的革命极大地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效率,降低厂融资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原

来在金融体系中处于绝对优势的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中介越来越多地受到直接市场融资的竞争压力。

(2)战后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经常发生,利率风险加大; 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初瓦解,国际货币制度进入浮动汇率制,汇率风险加剧。于是贸易和金融领域极其需要发展新的金融工具规避风险。这种客观需求刺激厂衍生金融工具巾场的发展,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急剧地扩大厂资本市场的规模。

(3)银行体系在金融市场的压迫下,不断突破政府的各种管制,创造和使用新的金融产品,积极参与市场交易。同时,受白山主义经济思潮的影响,各国政府的管制思想本身也在发生变化,基本趋势是放松管制,为金融创新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但由此增强的银行业的竞争力量,在更为迅猛的资本市场扩充面前依然显得柔弱。

3. 简述平方根定律的内容。

【答案】(1)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重大突破,但这一理论本身也存在一些明显缺陷,例如忽视利率对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需求的影响; 将人们的资产选择范围假定在货币和债券之间。

(2)20世纪50年代以后,凯恩斯的后继者们从微观经济主体的持币行为入手分析,论证了利率对交易性货币需求也有影响的理论,与此同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莫尔发现并提出了“平方根定律”。这一定律的表达式如下:

式中,Y 表示名义收入,tc 表示每次交易消耗的总成本,r 表示该时期的利率,表示交易性货币需求。凯恩斯的后继者们认为,微观经济主体可以用一部分预定用于交易的货币购买债券以取得收入,当手中货币用完时可再把债券卖出,换成货币。为了简化分析,他们假定每次卖出债券的费用相等并以之作为持有债券的成本,即卖出次数越多成本越高,那么,微观主体无疑就要比较把货币换成债券的收入与持有债券的成本。显然,用于交易的货币中,换成债券的比率越大,收入越多,但为此所付出的成本也就越大。因此就会形成一个使收益最大化的均衡点。“平方根定律”便根据这样的思路提出。此定律的表达式表示: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Y 的函数,随着用于交易的收入数量的增加,货币需求量随之增加,但Y 的指数1/2又说明其增加的幅度较小,即交易性货币需求有规模节约的特点。同时又表明货币需求是利率r 的函数,而r 的指数=生则说明,交易性货币需求

2与利率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动,其变动幅度较利率变动幅度小,由此可见,“平方根定律”认为,即使是交易性货币需求也会对利率的变化作出敏感反应,而且相对于交易数值而言,货币的交易性需求也呈现出规模经济的性质。

(3)总之,鲍莫尔的“平方根定律”突破了凯恩斯关于货币交易需求对利率不太敏感的论断,从人们会保持最适度的现金用于交易,而将暂时闲置的部分用以获利这个常见的现象出发,得出

交易性货币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受利率变动影响的结论,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4. 企业行为是如何影响货币供给的?

【答案】(1)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货币供给的必然结果是在经济中形成一定的货币供给量。这种货币供给量对银行系统而言是一种负债,但对非银行系统而言则是一种资产。货币供给的基本方程式是

揭示了影响货币供给的两大基本要素:基础货币(B )及货币乘数(M )

(2)从理论上讲中央银行可以控制货币供给,但实际上中央银行对货币乘数的控制面临一定的困难。企业行为也会影响货币供给。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在运用手中的货币资金进行投资或资产选择时,常常与居民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只是企业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表现在对资金的需求和对贷款的需求上,主要来自十两个方面:

①经营规模的变化。企业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扩大规模,提高本企业的技术含量,就需要追加投资补充资金。从银行取得贷款是企业追加投资的重要来源,企业贷款要求的增加势必扩大货币乘数,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如果经济不景气,厂商缺乏经营的积极性,即使降低利率,也不能引起贷款需求的增加,货币乘数就下降,货币供给就会减少。

②经营效益的高低。一般来说,单个厂商的经营水平高,整体经济结构合理,比例优化,使得资金周转率高,整个社会经济效率高,信贷资金占用时间短,对货币供给量的压力小,货币乘数稳定,经济可以平衡持续发展。若情况相反,导致厂商经营效益不好,以至出现亏损,厂商被迫缩减经营甚至破产,银行就会勾销一部分贷款,从而收缩货币供给。

5. 简述公开市场业务的政策效应及其优缺点。

【答案】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额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调节货币供给的一种业务。中央银行买卖的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公债、国库券和银行承兑汇票等。当中央银行认为金融市场资金短缺,需要扩大货币供应量时就买进债券,投入基础货币; 反之,则卖出债券,以同笼货币,收缩信贷规模,减少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业务有以下优点:①公开市场业务是按照中央银行的主观意愿进行的,它不像再贴现政策那样,中央银行只能用贷款条件的调整去影响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从而间接影响货币供给。②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地控制在自己期望的规模内,从而实现基础货币量的稳定。③公开市场业务的规模可大可小,交易方法和步骤随意安排,保证了法定准备率调整的准确性。④公开市场业务不像法定准备率及再贴现政策那样,具有很大惯性。中央银行根据市场情况认为有必要改变调节方向时,业务逆转极易进行。⑤中央银行可以根据货币政策目标每天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对货币量进行微调,不像存款准备率与再贴现政策那样,对货币供给产生很大的冲击。③公开市场业务每天都在进行,不会导致人们的预期心理,货币政策可以易于达到理想的效应。

公开市场业务虽然具备许多优点,但并不是所有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可以采用这一货币政策工